完善竖向规划,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完善竖向规划,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叶耀斌

肥东县规划局安徽省合肥市231600

摘要: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海绵城市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但落实上还有很多问题。很多城市的竖向规划都存在问题,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缺水现象和洪涝灾害频发,威胁城市安全。本文从生态空间、竖向规划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城市防洪和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竖向规划,防洪减灾,城市安全,生态平衡

引语: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62%发生过洪灾,但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多水缺水都带来灾难,城市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城市防洪设施在洪水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1.城市防洪抗灾能力脆弱的原因分析

1.1相关规范和规划理念问题

1.1.1《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相对滞后。该规范过于强调地块的开发利用,缺乏对城市整体研究,部分规定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冲突。局限于地块的土方平衡,未考虑城市整体土方和水资源平衡。基于该规范编制的竖向规划,重微观、轻宏观,重开发,轻防灾,已不适用于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1.1.2缺乏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竖向规划多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重开发,轻保护,重平面布局,轻竖向管理,城市安全和防洪减灾未得到重视。没有把防洪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战略高度,从城市整体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

1.1.3城市道路竖向控制的缺陷。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地块高于道路,人行道、绿化带都比路面高,雨水汇集到路面,再通过道路下的雨水管道排出。道路不仅承担交通功能,还担负着排水任务,雨水的快速汇集易造成道路积水,所有区域同时排水,过大的地面径流使灾害加剧,最终威胁城市安全,城市看海成为常态。

1.1.4过时的场地平整要求。地块开发建设前都要求三通一平,强制场地平整,土方大挖大填让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成为空谈。为了开发需要,任意平整场地,削峰填谷,把城市低洼地任意填平,河塘沟渠被整成平地,地形地貌、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乡村农田整治危害也很严重,不利于生产,也不利于防灾。

1.2过快的城市建设

1.2.1城市的无序扩张侵占生态用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摊大饼,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人地矛盾凸显。大量生态用地被侵占用于城市建设。

1.2.2过度开发破坏湿地系统。湿地是地球之肾,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功能。但近来城郊湿地被大量侵占、填埋,以及河流裁弯取直,湿地的减少降低了对洪水蓄滞作用,场地过度硬化让雨水下渗受阻,加大了径流。

1.2.3城郊洼地被填加剧洪水围城。城郊结合处变成了渣土倾倒场、垃圾堆场。城市建筑的深基坑,以及地下通道、地铁线路站场、地下车库等建设,产生的大量渣土,这些渣土都运到城郊,任意倾倒,形成了黑色利益链。大量湖泊、洼地被填平,甚至造成城外地面高于城内,洪水时倒灌,威胁城市安全。

1.3应付任务的假海绵建设。国家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难度不大,投入少收效快。但现实中不按标准建设较多,存在图方便、糊任务、偷工减料现象,透水砖下面是不透水的混凝士层,地面不按设计高程施工,竖向混乱,没有发挥出海绵城市作用。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城市建设无序扩张,生态系统被割裂碎片化,打破了雨水平衡,使得洪水“无家可归”。

2.确保城市安全需要采取的措施

2.1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2.1.1修改相关规范。修改不合理条款,使之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改变重微观轻宏观局面,将城市整体竖向控制和维护城市安全作为出发点,遵循规律,体现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

2.1.2取消强制性的场地平整。现代测量技术、施工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已不需要强制进行场地平整。把场地内有价值的水面、绿植等保留下来,既有利于防洪排涝,也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打造景观系统。

2.1.3生态用地立法保护。划定的河道蓝绿线,湖泊湿地等划定保护区,用规范和地方法规形式立法,像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加大执法力度,任何人和组织不得任意侵占、破坏。

2.2完善城市竖向规划系统

2.2.1城市规划先做反规划。城市在做规划时先做反向规划,把城市低洼地、生态湿地系统等强制划定为不可建设用地,留足生态空间,剩余部分再规划城市的建设用地。城市规划要对自然地形地貌少改造、多适应,低影响开发。城市建设应有边界意识,不能随意扩张,确保生态用地不被侵占,禁止倾倒渣土垃圾。

2.2.2城市总规落实竖向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竖向规划不能流于形式,将竖向控制列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结合自然地形,根据城市用地的性质、功能,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确定竖向控制的标准、原则。将竖向控制的范围扩大到城市建设用地以外,注重保护城外的生态环境用地。

2.2.3编制竖向专业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和防洪规划指导下,根据不同的防洪排涝标准编制专门的城市竖向规划。划定城市水系湿地和公园绿地范围及保护区界限,适当生态用地比例,保持和维护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定主要道路和地块的标高,地块根据重要程度确定防护等级,根据不同的要求确定竖向标高,合理解决地面排水,重要地区重点保障,淹没损失小的地区任其淹没,排蓄结合,以蓄为主,减排缓排,维护城市的整体安全。

2.3推进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

2.3.1改变过去快速排水的理念。如果暴雨时每个地方都快速排水,全部汇总到江河干流,必然引起洪涝灾害。让雨水慢下来、蓄起来、渗下去,以排为主改为以蓄为主,调节季节性雨水,综合解决洪涝和水资源问题。中小常规降雨,全部形成资源化,涵养生态。多年不遇的灾害性降雨,蓄滞延缓降低径流,控制径流峰值,错峰排放,形成资源化,实现城市与洪水和谐相处的弹性城市。充分利用水资源,少排放甚至不排放。

2.3.2提高主要道路标高。城市主干道路标高应该比周边高出0.5-1.0米,取消主路上的雨水管道,能提高沥青道路施工质量,减少井口施工通病。其他道路比标高要明显高于绿化带、公园,排水以地面为主,管道为辅,雨水就地平衡,减少地面径流,遇到特大暴雨也要延缓排水,错峰减排。只要保证道路通畅,重要地区不淹没,主干路网不积水,延缓雨水进入管道时间,不影响人民生活出行,城市安全就有保障。

2.3.3降低小区绿化广场标高。居住小区提高室内地坪高度和道路高度,降低草坪、广场标高,低洼小区可架空底层,小区内建筑室内地坪高于小区道路,道路高于绿化带,绿化景观系统起到渗水、蓄水作用,强制规定常见暴雨不得排水,只确保室内和主要道路无水,不怕景观绿地积水,从源头减排。

2.3.4生态修复。保护天然湿地系统,对已破坏的进行修复、重建,减少对自然干扰,暴雨时容纳洪水,提供下渗通道,发挥海绵体作用,干旱时储存的水提供使用。也能为城市提供亲水空间、打造景观系统。发挥海绵体的渗、滞、蓄、净、用、排的作用。

2.3.4土方平衡。重视土方平衡,避免大挖大填,城市建设产生的大量渣土,如何处置应有统一规划,不能随便倾倒。尽量做到资源化利用,转化为建筑材料,不能利用的统一划定区域集中处理,决不能再向河塘沟渠一填了之。农村的农田整治也不能一味要求平整、好耕作,应保护原有地形地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结语:雨水是上天赐予人类的财富,我国很多城市缺水,不是雨水少,而是没有合理利用,雨期白白排放,旱季无水可用。城市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保障城市安全。

作者简介:

叶耀斌,男,安徽合肥,高级工程师,身份证号:34010419760216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