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以趣助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以趣助学”

刘露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一小学341900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指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根据这一要求,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了愉快教学法,注意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

一、直观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儿童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抽象概括的知识难于理解与吸收。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就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我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挂图、图片、多媒体等。开学初,我就制作了大量的实物图片,既可供教师演示,又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的认识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认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许多小东西也能制作成教具与学具,变静为动,增强形象性与趣味性,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明晰的表象,教学效果较好。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生活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产生问题,创设情境,会给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以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了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了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三、把游戏引进课堂,使课堂里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而且不稳定,有趣的东西常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使课堂里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掌握了知识。

四、适当开展竞赛,激发学习动机,发挥儿童的智能潜力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一种内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于中等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这样还有利于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

五、让学生走出课堂,模拟生活场景,在愉悦轻松中乐学

小学生非常好动,上课如能走出教室,那是最高兴的事。为此,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让他们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如:数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模拟成生活场景,可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境,摸拟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段,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能加深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学完后,布置一个特殊的课后作业。教学中可充分运用与知识相关的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联系实际,进行实践,使学习成为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真正地让学生乐学、爱学。

六、激励评价要适当、多样,来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往往对物质奖励更喜爱。我就常常画些小图片,制作些头饰胸饰,以表示对他们学习的肯定。并且把个人荣誉和集体挂钩,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每个小组都有一架模拟的“梯子”,“梯子”的顶端是一面小红旗,哪个小组的成员有进步,他们小组的梯子上就会多一个脚印。哪组最先攀上梯子,他们就获得了胜利。学生很喜欢这种奖励措施,谁都想让自己的小组快快爬到最高处,摘得小红旗。课堂上能够适当添加上“趣味”的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如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体会数学好玩,能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愉快地学好数学,有待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2]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02,12。

[3]李淑媛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4]王坦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