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护理理论对临终关怀实践的指导

/ 2

跨文化护理理论对临终关怀实践的指导

丁琴

丁琴(新疆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836500)

跨文化护理理论是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得到了全世界护理工作者的普遍认同,西方国家已广泛的应用于护理实践。本文将介绍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模式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的内涵,根据跨文化护理理论指导临终关怀,将多元文化因素融入到临终关怀实践中以及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以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和尊重其生命价值,维护其个人尊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得到最好的生命质量。

1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模式

跨文化护理理论认为在护理实践中,要注意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模式、对健康的观念、生活习惯及传统的治疗疾病方法等,提供既适合共性又能满足个体需要的护理服务,以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需要,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与文化一致的护理。以照顾、文化、文化照顾、文化准则、文化照顾的不同性、文化照顾的相同性、民族自豪感、文化照顾保存或维持、文化照顾调适、文化照顾重建等概念构成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是组成“朝阳模式”的基本要素,又称“日出护理模式”。跨文化护理理论的核心部分“朝阳模式”理论包括4个层次:最高一层是社会结构、世界观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教育、经济、政治与法律、文化社会准则与生活方式、亲缘与社会、宗教与哲学、技术等;第二层是提供服务的对象,如:个人、家庭、人群和社会文化结构等;第三层包括民俗、专业及护理在内的各种健康体系;第四层则是文化照顾所采取的措施,其护理措施包括文化照顾保存、文化照顾调适及文化照顾重建三种形式,与文化一致的护理照顾主要在第四层得到实施。

2临终关怀的内涵与服务实质

临终是生命过程即将终结阶段。临终者指诊断明确,治疗无望,估计生命期仅10个月左右的患者。临终关怀是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护,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的走往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的重点不再是延长生命,而是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控制症状为主,护理照料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典型的临终关怀服务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组成跨学科的专业队伍提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很容易学科学的发展,临终关怀学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种新兴的护理方式,临终关怀为临终患者提供了一个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护理,使其能无痛苦、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又能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生理、心里关怀的立体化社会服务。

3临终关怀中的多元文化

3.1临终关怀服务环境中文化的多层次性在我国临终关怀的服务形式有三种类型:(1)独立型:这种独立型除有独立建筑设施外,还有独立的组织结构。如上海南汇护理医院、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浙江杭州临终关怀医院等;(2)院内型:是医院的一个病区,病房与医院融为一体;(3)院内独立型;虽同医院在一个区域内,但建筑设施独立,并具备社区支持组织与条件,如上海闸北区红十字老年护理医院。无论哪种形式,临终关怀的环境都是文化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共存,包括了:(1)病人及其家庭带来的文化;(2)临终患者自己创造的文化,如在临终关怀院中同一病室的病友;(3)医护人员自己的文化;(4)医疗机构自己的文化;(5)医学文化,如中国的医学除西医和传统的中医外,还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医学。这种文化多层次性要求从事临床关怀的专业人员要充分意识到各种文化差异,要有文化的敏锐性和理论知识,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文化一致的照顾。

3.2临终关怀服务对象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的人口流动有8000万人之多。这些流动着的人口带着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打破了传统城市原有的比较单一的文化、习俗、宗教结构。同时,外籍人员来华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使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有着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的人经历、宗教信仰、语言交流、生活习俗等方面多样性和特殊性,往往导致了护患双方在健康与生命、尊重与亵渎、热情与冒犯等观念上的差异。

4跨文化护理理论对临终关怀实践的启示

跨文化护理理论要求护士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护理要求、对濒死和死亡的态度、信仰及行为方式,理解他们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行为。以“文化照顾保持、文化照顾调适或文化照顾重建”三方面的护理措施来提供相应的文化照顾名将各种文化渗透在护理过程中,体现临终关怀以全方位照顾的内涵和提高生命质量的实质。

4.1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护士作为社会人,本身也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如果护士不仔细了解和评估服务对象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价值体系,不熟悉不同文化现象和行为,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时很难理解另一种文化背景下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行为,很难做到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患者,其结果会导致将自己文化背景中的现象强加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服务对象,造成“文化强加”或“文化震惊”等。

4.2注意不同文化对死亡态度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有关。如儒家的死亡观包括: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死亡是对人生的盖棺定论,是人生价值的最终评定。道家的死亡观即“生死齐一”,视死亡犹如升天,死后尸体会腐败而灵魂常在。道家思想认为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道教徒千方百计寻求使人长寿的方法。佛家则把死亡看作对人生苦难的彻底解脱,视死亡如再生。西方文化中,天主教认为死亡是永生的开始,一个人不死亡则永远不能永生,所以死亡并不可怕。西方国家,医生可以直言不讳地和患者讨论不治之症和生命时间的长短,而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与患者及家属谈及不治之症和死亡时,要有文化敏感性,要了解其传统文化特征,运用适当的沟通交流技巧,循序渐进,让患者逐渐接受死亡,帮助临终患者获取面对死亡的意志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尊严。

4.3注意不同文化对悲伤表达的差异对临终病人家属悲伤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范畴,也是临终关怀护士的职责。丧亲者如不能经历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悲伤反应过程,身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导致疾病。不同年龄、性别、文化、信仰的人,失去亲人都会经历悲伤反应,但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如在犹太教文化中,会鼓励丧亲者公开表达悲伤;而在澳洲本土文化中,丧亲者对悲伤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如痛苦、尖叫等,则是被认为是应对能力不强。护士在对丧亲者进行心理支持和辅导时要认清不同文化下的表现和行为,用理解尊重的态度和适当的沟通交流技巧,允许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伤情感。

4.4尊重生活习惯的差异尊重病人民族忌讳和民族风俗,如日本人忌讳“4”,欧美人忌讳“13”,因此在安排病房、床位时应尽量避免。了解饮食禁忌,尊重患者饮食习惯,如犹太教、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佛教徒常常为素食者等。

5跨文化护理理论对临终关怀教育的启示

随着临终关怀观念的引进,在卫生保健事业中产生了影响,我国社会已经具有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一些综和医院也有了临终关怀意识。现在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临终关怀学》或在课程中增设了临终关怀内容和结合医学伦理学课程开设死亡教育。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把文化的内容融入到临终关怀多学科的课程中,而不是当成一门独立的课程,是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但怎么有效的把多元文化内容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和实践联系起来,渗透其各个方面,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临终关怀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护士只有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敏锐性,才能适应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临终护理工作,为临终患者提供文化一致且更人性化的护理,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在最后阶段依然能耀眼夺目,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余静,刘小国.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1489-1494.

[2]钱晓路.临终护理.见: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8-427.

[3]顾竞春,施永兴.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肿瘤杂志,2004.207-210.

[4]周艳,李春英,周登滨.多元文化护理的缺失与护理教育的应对[J].吉林医学.2004.57-58.

[5]何小莲.宗教与文化[M].武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30-231.

[6]俞素卿,徐慧敏.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5.139-141.

[7]李金祥主编.姑息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