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刘莉

刘莉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客观存在的诸如选文内容比较陈旧、编排方式较为呆板、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不足,再也不能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创新教材内容才能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前言: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改革语文教育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提高人民素质的要求,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对选材标准的回顾

1963年5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课文必须是范文,要求文质兼美,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入选的文章,一般应该是素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特别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的”。2000年3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从历年大纲对语文教材选材的要求来看,不同时代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很清楚,现行教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特别是对其中明显带有“左”的痕迹的内容。应该说,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们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要求更新教材的心情甚至更为迫切。

2语文教材选文特征

①经典性。首先,对传统篇目的继承。传统篇目通常都是名家名篇,不论是语言文字的外在形式还是作品的精神内涵,都获得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并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肯定。很多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各个时代最成熟且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均有涉及,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是经过时间淘洗出来的文化金子,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美的过程中,能自然生发出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②时代性。文本对现代生活状况的深入思考。如必修二《像山那样思考》,让学生从一声狼嚎体会作者的忧虑意识: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退化。作品其实就是社会热点话题“环境保护”的一种文学性表达。学生通过这类文章的阅读可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③实用性原则。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德育内容选编上,只有注重现阶段我国国情,配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最迫切需求,才能使高中语文德育功能走上最符合国家利益的道路;只有克服德育目标过于笼统抽象的弊端,重视对学生基本道德理念的明确和基本道德行为的规范,才能在青少年人格培养方面取得实效。

3高中语文教材文化现象的不足

虽然我国目前对高中语文教材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科学认识的高度,但是由于现实发展的客观制约环境和长久以来的教学惯性,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化因素还存在相当多的不足:

3.1认识局限于现象少于总结。在形形色色的语文教材文选中,我们看到了大到多元文化,小到亚文化的众多文化现象,我们的语文教材也往往为了普及更多的知识点而过于散乱,就造成了文化因素散而无神,在学习中因为少了共同性特征而缺乏美感,同时造成了记忆的难度增大的困境,这就是缺少系统总结带来的困境。

3.2理论过于特殊缺少通性。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编选的理论很多,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大师跻身其中,使得这些理论多是理论家们自身所处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故这些理论的理论性过于突出使得共通性严重不足,故而这些理论也往往由于生存环境过于苛刻而无法存在于其他的生活环境,这是我国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因素存在缺点的重要影响因素。

3.3文化引入少。语文教材的文化引入现在多关注于社会文化方面,但由于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和文学手法高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实情,鲜明的彰示了我国先训语文教材文化引入的粗糙性,其对于社会文化不加修改的套用,无疑对于高中生的雏形价值观培养具有较为消极的影响。

3.4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由于结果和标准的统一的思想严重束缚着我们。在统一标准的尺度内,仅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有很高的考试分数,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使用着一把尺子,考核了学生原始性记忆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只注重了学生的天性,忽略了他们的人性,注重了先天因素,忽略了后天因素。

4加强语文教材文化因素的建议

4.1革新编审观念。在传统的语文教材编审过程中,过去的编审观念由于不再符合现行社会的宏观需要,必然要在未来的教材选文中,尤其是在文化因素的遴选上,只有不断的革新编审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保持这些文化因素的时新性。

4.2加强课外阅读。由于文化因素存在的特殊性,文化因素不是由具体的物质能够传输的,而是通过人为的具体效果实施的结果,如此一来,仅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完全不能够满足文化因素传承苏必须达到的文化知识临界点。故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文化因素的渗入,让学生在自觉间领会到文化因素的魅力,才能够达到期望的目标。

4.3加强文学教育。直到80年代,全国要求恢复甚至加强文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教材才随之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教材选入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如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老舍的《断魂枪》等。外国文学作品则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鸣》,莱蒙托夫的《祖国》等享誉世界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突出了文化内涵,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5结论

高中语文教材决定了语文教育的质量,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灏江等.承传与创新:新课程与语文教学传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1

2顾黄初等.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社会__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