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妥中毒中医证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巴比妥中毒中医证治

陈春艳

陈春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5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437-02

【摘要】目的讨论巴比妥中毒中医证治。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巴比妥中毒如果中毒不甚,急救措施得力,预后较好。如中毒较剧,神昏嗜睡,呼吸急促,少尿或无尿,并有神志症状出现,脉急疾而浅微,多为危症,预后不良,因此及时进行诊疗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巴比妥中毒中医证治

巴比妥为常用镇静剂,多用于镇静安神。服用过量或误用,或其他原因引起中毒,损伤脑和内脏;大量长期服用,神形失调,身体出现精神不振,全身不适,亦不能忽视。

1中毒机制

巴比妥中毒,先伤胃脉,胃气逆乱,脘痞不适,进而伤及肾、肝、心及肺,损血耗气,伤精劫液,内脏功能失调,五脏精华不能上朝天元,脑神失濡,清窍闭阻,神明损伤,终至脑与全身俱损,甚则危及生命。

2中毒症状

巴比妥中毒,轻则症见头昏头重,软散淡漠,头倾视深,不能坐立,昏沉入睡,推动唤醒,旋即再睡。反应迟钝,言语不清,少气无力,精神不佳;甚则沉睡,渐次昏迷,强力推动或刺激,不能唤醒,醒亦神昏不清;呼吸无力,指、唇、眼球震颤。中毒日久,还可见黄疸。危则呼吸浅慢,四肢痉挛,逐渐肢体弛软,步态不稳,瞳孔缩小,或散大,面色苍白而灰,手足厥逆,呼吸急促,尿少或无,长期昏迷而亡。脉弦数,危重则脉细数而浅,舌质红绛,苔白,或苔少,或黄。

常量长期使用,可致精神不振,四肢无力,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脘痞不适,大便秘或不爽,心悸怔忡,头昏头重。老年以后,反应迟钝,健忘悸动,甚则忧郁,痴呆。

3中毒诊断

3.1四诊合参

问诊:问中毒者服药剂量,时间,中毒过程,现有症候特征,主要了解昏沉睡眠之征,神昏者应询问侍者,务必知道中毒实情。

望诊:望中毒者面色、舌色、神采、体态。观察身体运动及呼吸势态,中毒甚而呈昏迷状态,注意瞳孔变化,缩小还是散大。诊视手指、唇、眼球有否震颤。

闻诊:闻中毒者气味、语声。甚则言语不清,或昏睡无言。

切诊:切中毒者寸口脉,脉细弦,甚则脉弦数,切按手足肌肤,危重时有痉挛之征。

3.2现代医学检查

测定血压:中毒轻者,血压正常。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

神经系统检查:中毒甚者,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

危重时休克,可有蛋白尿,血尿,肺部感染,血压下降,呼吸肌麻痹。

血、尿、胃液中药物浓度测定。

通过四诊,服用巴比妥或同类药物,症见昏沉入睡,或昏迷,手、唇、指颤,呼吸浅缓。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观察中毒变化,及时救治,或辨证用药,施针、论功。

4中毒鉴别

4.1与胸痹惊厥鉴别

胸痹为肺病累心,肺心同病,早年常有慢性咳嗽史,逐渐肺胀,由肺及心,胸闷气短,出现惊厥。无巴比妥服用史。

4.2与热病惊厥鉴别

热病病程短,有高热征象,无巴比妥服用史。巴比妥急性中毒,一般不发热,昏沉入睡渐至惊厥,病程变化与热病惊厥不同。

5治法治则

巴比妥中毒,时间不长,洗胃导泻之后,再辨证论治。胃肠气滞,理气导滞;血络瘀阻,活血祛瘀;脑神损伤,镇惊安神,活血通窍。后期扶正,或滋阴补肾,或益肝通脉,或补脑安神。视临床不同症状,辨证论治。适时用针,减少损伤,协调形神,扶正解毒,很有实际作用。

6急救处理

6.1涌吐:服药在6小时以内,涌吐排出毒物。然后用1:5000高锰酸钾水,或温水洗胃。

.2导泻:大黄、厚朴、枳壳、甘草,水煎服,导泻。

6.3灌肠:尿少,或无尿者,大黄、萆薢,煎水灌肠。

6.4静滴:昏迷者,清开灵静脉滴注,脉数肢厥,面白肤冷,参附汤扶正回阳。

6.5针灸:取穴:十宣、涌泉或太冲透涌泉、中脘、内关、劳宫或合谷透劳宫。

手法:平卧,或俯卧。卧定之后即刻进针得气后静卧之,10分钟行针1次,观察神气来复之象。如未复,留针半时,或1时出针。

6.6西药急救:按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救治。

7辨证论治

7.1肝胃失和

主症:恶心呕吐,胁肋胀痛,精神不振,或昏沉,食少体倦,口燥咽干,二便不调。脉细弦,或沉,舌质绛,苔白。

证析:此为巴比妥中毒,肝胃失和之象。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肝伤络损,则胁肋胀痛。胃阴耗伤,则食少体倦,二便不调。肝气上逆,脑神损伤,则精神不振,或昏沉。口燥咽干为津液损伤的缘故。

脉舌征亦肝胃失和所引起。

治则:平肝和胃,安神。

处方:中药: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加石斛、佛手、黄芩、何首乌、台乌。四逆散(《伤寒论》)加一贯煎《柳州医话》)。

针灸:合谷、中脘、足三里、太冲;或肝俞、胃俞、承山、昆仑。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

7.2血瘀络阻

主症:头昏无力,口干口苦,昏沉体倦,健忘神呆,肝区时痛,心悸怔忡。脉弦,舌红绛,苔白或干。

证析:此为巴比妥中毒,肝郁气滞血瘀所引起。肝气郁滞,气血不流,瘀阻络道。上不能荣养脑则头昏,或昏沉,神呆;中不能养心益脉,则心悸怔忡。不通则痛,故肝区疼痛。口干口苦亦为肝郁化热之征。

脉舌征也是血瘀络阻的缘故。

治则:活血养肝,祛瘀通络。

处方:中药:丹参百合饮(验方)加白芍、何首乌、佛手、木通。四物化郁汤(《类证治裁》)。

针灸:合谷、大陵、上脘、血海、足三里、太冲;或肝俞、膈俞、至阳、承山、悬钟、申脉。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

7.3阴阳俱虚

主症:头昏头晕,或昏沉体倦,精神不振,口燥咽干,畏寒肢冷,面浮或白,腰膝无力,食欲不振,时或烘热。脉沉弦,或细数,舌绛,苔白或干。

证析:此为巴比妥中毒后经急救处理,阴阳俱虚所引起。阴虚不足,则内热自生,症见烘热,口燥咽干;阳气损伤,则外寒自现,症见畏寒肢冷,腰膝无力。阴阳俱损,精血气耗伤,则症见头昏体倦,精神不振等。

脉舌征亦为阴阳俱虚的缘故。

治则:滋肾养肝,益气扶阳。

处方:中药: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人参黄芪汤(《杂病源流犀烛》)。

针灸:内关或间使、下脘、关元、足三里、太溪;或百会、风池、心俞、肾俞、委中、昆仑。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溪,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

8预后与预防

8.1预后

中毒不甚,急救措施得力,预后较好。如中毒较剧,神昏嗜睡,呼吸急促,少尿或无尿,并有神志症状出现,脉急疾而浅微,多为危症,预后不良。

8.2预防

认识药性,合理使用,“十去其七”即当停用,或改用治疗疾病又无副作用的方法。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对巴比妥及同类药物的认识水平,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华华,吴洁,张丽梅,经方拾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