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27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27例

刘志茂李忠信

刘志茂1李忠信2(1兰州市消防支队卫生队甘肃兰州730010;2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R2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281-02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中药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27例,并与用单纯输液治疗的26例作对照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x2=5.11,p<0.05),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3.04,p<0.05)。结论复方大承气汤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西医治疗可产生协同作用。

【关键词】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

1999年1月~2011年2月,我队运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27例,并与用单纯输液治疗的26例作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临床治疗27例患者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确诊。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部持续性钻痛,可向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发热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伴反跳痛及肌紧张;B超检查提示胰腺炎症改变,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2~3倍,持续升高,超过1周;血清脂肪酶超过1.5u。55例均为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14~65岁,平均38岁;病程1h~3d,平均18h;血清淀粉酶510~1200u/L,平均710u/L;血清脂肪酶1.4~2.3u,平均1.8u;急性水肿型19例,出血坏死型8例。对照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19~60岁,平均39.6岁;病程1.5h~4d,平均22H;血清淀粉酶469~1192u/L,平均765u/L;血清脂肪酶1.5~2.2u,平均1.7u;急性水肿型19例,出血坏死型7例。两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治疗方法

两组均禁食,胃肠减压,合理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甲氰咪胍、654-2、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组加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基本方法:生大黄30~40g芒硝10g(冲),枳实12g,黄芩10g,厚朴15g,柴胡10g。属气滞热郁型者(12例)加木香10g,白芍20g,元胡10g;属脾胃实热型者(12例)加石膏15g;属肝胆湿热型者(5例)加茵陈20g,栀子15g,元胡10g,木香10g,龙胆草10g,白芍20g。以上不论何种证型,呕吐重者(9例)加半夏10g,生姜10g,竹茹10g;高热者(7例)加石膏20g,金银花20g,蒲公英15g;小便不利者(6例)加木通10g,车前子15g,滑石15g。上述方药首煎加水400ml,煎30min,取汁100ml,2煎加水300ml,取汁100ml,两汁混合,用250ml输液瓶装后用输血管(去掉针头)插至直肠内(插入直肠深度约10cm),每天上午灌注,保留1h以上,每天1次,恢复饮食后改为口服;依据大便的次数酌减大黄及芒硝用量,维持大便每天2~4次。疗程:治疗组为7~10天,对照组为10~13天。

2结果

(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上述文献标准,症状消失,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恢复正常,无异常体征,假性囊肿等并发症得到治疗,CT或B超检查胰腺正常为痊愈;急性胰腺炎症状消失,但合并症如腹内炎症,感染未完全恢复,假性囊肿未完全消失为好转;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2)疗效:治疗组痊愈20例(72.40%),好转7例(27.60%);住院时间7~21天,平均10天,其中1例出血坏死型术后辅助中药保留灌肠,好转出院,1年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并中药保留灌肠,好转出院。对照组痊愈11例(42.30%),好转15例(57.70%);住院时间10~25天,平均14天。治疗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x2=5.11,p<0.05),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3.04,p<0.05)。

3体会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伤胃,肝胆失调等原因,导致肝脾气机郁滞,热、湿、瘀蕴结中焦,因其主症是腹痛,故“腹气不通”在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种诱因作用下,最初出现肝胆脾胃功能失调,疏泄不利,升降失和,而致气机不畅;继而气滞血瘀,生湿郁热,导致有形之壅塞,表现为脾胃湿热或实热蕴结为主的证候。治疗重点应以通畅腹气为主,并佐以疏肝行气,清热解毒,疏肝利胆之品。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更重要的是调整了六腑的功能,排除毒素,祛邪治病,还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并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芒硝助大黄泻下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柴胡、木香行气散结;茵陈、元胡、栀子、白芍、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半夏、竹茹、生姜降逆止呕;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2]。现代医学已证实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被吸收,其传输途径大致有三:其一,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接吸收进入大循环,因不经过肝脏从而避免了肝脏的首过解毒效应,提高血药浓度;其二、由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参与大循环;其三、直肠淋巴系统也吸收部分药物。三条途径均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给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西医治疗可产生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

[2]中医辞典编委会编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