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39例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新生儿机械通气39例护理体会

汤冰

汤冰(广西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儿科5373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39例应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机械通气全过程多项积极的综合护理措施,39例患儿38例好转达到拔管指征,1例死亡,死亡率2.56%,出现并发症3例,发生率7.69%,经对应治疗均好转。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过程中积极的综合护理措施可降低患儿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疗效。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

机械通气是儿科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呼吸衰竭的新生儿病情危重,机械通气过程中相关护理操作直接影响临床抢救效果。为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相关护理措施及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39例应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应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22例;年龄1~5d,体重920~4560g;上机时间9~119h。呼吸衰竭病因:胎粪吸入综合征9例,肺透明膜病7例,缺血缺氧性脑病7例,感染性肺炎6例,频发性呼吸暂停5例,颅内出血2例,肺出血2例,败血症1例。

1.2护理结局39例患儿均在机械通气全过程给予多项积极的综合护理措施。其中38例达到拔管指征,1例死亡,原发病为颅内出血,死亡率2.56%,出现并发症3例,发生率7.69%,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2例,气胸l例,经对应治疗均好转。

2、护理措施

2.1机械通气前的护理

①同患儿家属沟通,告知患儿病情特点及危重程度,说明机械通气的必要性和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家属配合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②熟记患儿各体重、胎龄段相对应使用的导管型号,保证抢救室内电源、呼吸机等各项抢救相关物品和气管导管、喉镜等气管插管相关物品可迅速、方便使用,以免延误抢救时机;③将包括模拟肺的呼吸机管道消毒后连接于呼吸机,加温湿化器应使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确认管道连接正确并无漏气后开启呼吸机,通知医师设置呼吸机相关参数及报警标准,随时备用;④将患儿仰卧,垫高肩背部,清理口腔痰液,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通过听诊肺部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等明确气管插管位置正确后将气管插管固定,将调整好参数的呼吸机与患儿连接。气管插管过程后应同步给予加压吸氧。

2.2机械通气中的护理

2.2.1基础护理应用动态层流机净化室内空气并使用消毒液进行地面消毒,保证室内环境卫生。限制家属探视次数,禁止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家属探视,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也应尽量避免。调节温箱的温度,保证患儿体温在36~37℃之间。机械通气中所用一次性耗材要24h更换一次,禁止交叉使用。给予患儿专项护理,保持皮肤、口腔、眼部卫生,必要时给予制霉菌素等药物预防感染。

2.2.2病情护理机械通气后应密切观察并记录患儿的神志、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如患儿出现口唇紫绀、烦躁不安等现象时,应检查呼吸道是否被痰液阻塞或呼吸机有无出现故障。护理人员应了解呼吸机相关操作知识,提高技能素质。当呼吸机高压报警时多提示患儿通气受阻,呼吸道阻力增高,可因呼吸机回路管受压、堵塞、扭曲所致;当呼吸机出现低压报警多提示呼吸机通气管道某个环节漏气,此两种情况均可造成患儿出现病情变化,应迅速排出故障。每2h检查一次,确认呼吸机通气管道通畅无漏气,每1h听诊肺部一次并检查气管导管固定情况,确保气管插管固定在位无脱落。记录护理期间各项参数、指标、数据及患儿病情,如有较大波动应及时通知医师对症处理。

2.2.3呼吸道护理①气道湿化:呼吸道湿化可提高呼吸道纤毛活动能力,避免因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形成痰栓,降低患儿肺部感染发生几率,保持呼吸道通畅。加热湿化是目前公认的有确切效果确切的呼吸道湿化方法,其可减少气道因冷空气的刺激造成气管痉挛[1]。但应注意水温,过高可烫伤气道黏膜,过低则起不到理想效果,通常可以水温32~36℃的湿化液进行湿化。湿化液中可加入氨溴索注射液,其可溶解呼吸道分泌物,促进黏液排除,并可刺激新生儿肺泡Ⅰ型细胞产生内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而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2]。可通过痰液及呼吸道分泌物的黏稠程度来判断湿化是否到位。②吸痰:吸痰原则是:“准确、快速、无菌、无损伤”。[3]吸痰前先应先给予高流量吸氧1-2min,避免吸痰造成低氧血症。吸痰管应软硬适中、外径为气管导管内径的1/2左右,过粗可能因压力过大造成肺泡塌陷,过细不利于吸痰,过硬可造成气道黏膜擦伤,过软不能承受吸氧负压。吸痰时观察患儿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如出现缺氧症状因立即停止并给与高流量吸氧,等病情稳定后再继续吸痰。

2.3机械通气后的护理

患儿病情改善,达到撤机指征后遵医嘱撤机。拔管前备好抢救用品,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应用地塞米松减轻喉头水肿。拔管时可应用复苏囊以保持气道正压,拔管后通畅呼吸道后给予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逐步降低吸氧流量直至2L/min,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总之,新生儿机械通气过程后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娟,谭启明.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7):70-72.

[2]庞金玲.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9):2432-2433.

[3]尹雪玲.301例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