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胶囊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丹参酮胶囊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娟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17

摘要:目的:分析丹参酮胶囊、维A酸乳膏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的方法与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诊的300例寻常型痤疮案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维A酸软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酮胶囊,分析两组治疗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7.33%,对照组为64.67%(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为5.33%,对照组为22.67%(p<0.05)。结论:通过丹参酮胶囊、维A酸乳膏联合治疗寻常痤疮有效率高,同时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和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关键词:丹参酮胶囊;维A酸乳膏;痤疮

痤疮常在青春期人群中高发,属于皮肤科常见疾病,一般在青春期后会逐步的消除和改善。痤疮是临床上较为难治的皮脂腺炎症疾病,由于人们经济条件改善,饮食不断丰富化,特别是人们对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夜生活较为偏爱,从而导致痤疮的异常活跃,对患者的外观形象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导致患者产生心理障碍【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诊的600例寻常型痤疮案例,年龄范围为15至44岁,平均年龄为(26.5±4.3)岁;其中男性为169例,女为131例;其中对痤疮做严重程度划分,按照Pillsbury做分级,1级患者为71例,2级患者为106例,3级患者为123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维A酸软膏,每晚睡前对面部做清洗后,使用软膏做皮肤外用涂抹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酮胶囊用药,每天3次口服,每次1g,在服用8周时间后将剂量减少为0.75g,同样每天三次口服,继续4周服用。

1.3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标准上分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其中治愈为痤疮减少在95%比例以上,同时没有出现新的痤疮;显效标准为痤疮减少在60%至95%,炎症得到显著的改善;好转标准为痤疮减少在30%至59%,同时出现少量新的痤疮,炎症状况有所改善;无效标准为痤疮减少在30%以内,同时有较多的新痤疮长出,炎症没有改善。有效率为治愈、显效、好转的总和。不良反应情况集中在红斑、皮肤干燥、脱屑与上腹部不适等【2】。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痤疮患者药物治疗后的疗效对比[n(%)]

注:两组对比,p<0.05

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7.33%,对照组为64.67%;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为5.33%,对照组为22.67%。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中上腹不适为5例,皮肤红斑为3例,对照组则集中在皮肤红斑、干燥和脱屑。同时在药物起效时间上,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具体情况如表1、表2所示。

3讨论

痤疮的发生是由于皮脂毛囊的皮脂腺分泌过度,使其管腔被过多的脂肪和角化物所阻塞,再加上痤疮棒状杆菌的作用而引起的,因此治疗痤疮的理想药物应该具有抑制痤疮棒状杆菌的生长、减少皮脂的分泌、减少毛囊管腔的角化堆积以及消散炎症的作用。痤疮与个人的雄性激素过多,皮脂分泌旺盛,以及相关痤疮病菌感染所致,与遗传、内分泌以及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3】。维A酸乳膏的治疗作用在于其可以有效的对皮脂腺起到分泌抑制、改善毛囊角化,降低角化细胞所具有的粘聚力,粉刺病灶处松动与溶解,从而有效排出。同时药物成分还具有抗炎效果,对痤疮棒状杆菌形成抑制繁殖和杀除效果。丹参酮药物来源于丹参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消炎杀菌功效,同时可以调节性激素,针对痤疮病灶的金黄色葡萄糖球菌与丙酸杆菌抑制病菌活性,也可以达到抗雄激素,调节雌激素活性,以及抗糖皮质激素的效果,让皮脂腺的增生受到抑制。如果患者属于较为严重的炎症情况,其效果会尤为突出,皮肤修复效果明显。同时,丹参酮可以达到安神养血与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控制经期痤疮严重化情况。而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内服外用双重作用,让病灶处药物浓度提升,药效会更加明显。此外,药物之间的相互制衡效果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宏新.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10:46-47.

[2]陈小娥,周红,刘兴无,韩宝义.丹参酮胶囊及克拉霉素分散片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8:6890.[3]周志刚,王超群,周富法.丹参酮胶囊联合维胺酯维E乳膏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09,06: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