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1

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徐青山

徐青山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第六中学029200

什么是效率?单位时间内做得事情越多效率就越高吗?如果牺牲了质量而追求量多,这能算效率高吗?我们先要学会一种通俗的效率的计算公式:效率=。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间成反比;学习效率与分子(劳动量-无效劳动)成正比;要想分子大一些,要么在定量的时间内增加劳动量,要么就减少无效劳动……

当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那个看不见的因素,就是——专注。说到此,我们便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几个方案。

一、如何做到专注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涣散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不良的学生大多伴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它往往导致同学们思维不深入,观察力不细致,记忆不精确,进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下面,我给同学们提出几种解决的办法,请大家尝试。

1.内在命令法。

有些同学已经习惯于没什么特殊原因就想其他事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时,可给自己下一道命令:“停!一会儿休息的时间就到了,现在必须集中精力听课。”

2.自我暗示。

这与内在命令法有些相近之处,即在学习、听讲时以自言自语的方式提醒自己,如“集中注意”、“专心听讲”、“我很用心”等等,尽可能不用含有否定词的句子,多以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语气。因为自我暗示能够激发内在的心理潜力,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克服注意力涣散的现象。

3.情境换位。

当我们在考试或竞赛时,是极少有人会思想开小差的。所以,我们在听课或者做作业的时候,如果感觉到精力不集中了,就想象自己是置身于考场参加大型的考试或者竞赛,听讲就像考查听力一样要专注,而做作业就像答考试卷一样,既要保证准确性又要提高速度,用这种情境换位的方式促使自己有一些紧张感,注意力自然集中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杨乐曾说:“平时做作业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时就像做作业一样轻松。”

4.记“走神记录”。

可以用一下那种小小的便笺本,随手记录自己当时走神的情况。比如,听数学课时由计数问题想到足球比赛了,那你可以马上做记录“数学课——足球赛——耗时两分钟”,就把这张小纸片当成书签夹在课本中,下次课又会看到它,几天之后再看当时记录,自己也会难为情,觉得自己非常无聊,竟然在课上浪费了如此多的宝贵时间,心里会有一种负罪感。相信过不了多久,你就不会像以前一样经常溜号了。

5.写反思日记。

针对自己一天的学习状态,简短地写一下日记,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积久而成学”,道理深刻。

6.锻炼身体。

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你如果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一下体育锻炼,要比整天埋头读书的效率高。这是因为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神经中枢兴奋起来,使人的思维活跃,更有利于记忆和学习。

二、设法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劳动量

1.减少犹豫。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同学在学习时间到了的时候,在为不知道应该先学哪个后学哪个犹豫不决,好不容易开始动手了,结果完成这一科之后又要重新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当然直接影响到固定时间内的劳动量,何谈提高效率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做好时间规划就可以了。而其它的自主时间可以按课表的格式计划好,并行文于纸上,便于遵照执行,这样实质是学会了对时间的管理。

2.持之以恒。

在把时间、任务规划好以后,接下来就是执行了。执行的过程最忌“三天半新鲜”,只有坚持才可以让好习惯形成。

3.利用生物钟的规律。

也就是说要掌握最佳用脑时间,既要有计划,又要有总结。只有计划支配时间,才能高效运用时间。

三、减少无效劳动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能发现一些“伪专注”、“假投入”的同学,在表面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心学习,而效果却总是让人感到意外。其实,再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这些同学貌似专注,其实用心浮躁;看起来很投入,其实没有章法。也就是说,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但学习活动里的无效劳动占的比重太大。比较典型的行为是:

1.无所用心,当日事不当日毕。

“问题不过夜”,这是学习过程中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知道,学习后期的知识断层、听讲吃力、跟不上等现象,往往都是早期的知识漏洞造成的。而早期的知识漏洞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恪守“当日事当日毕”、“问题不过夜”等要求而造成的。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你昨天还觉得非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等过了一夜之后,今天你可能觉得那个问题并不重要,甚至你干脆把它彻底忘记了!

2.贪多求快,有数量没质量。

这是一个更加普遍的问题,很多同学受题海战术的影响,以为大量做题训练就能快速提高能力,走入了数学教育家李仕琦先生研究的“熟能生巧,熟能生厌,熟能生笨”的怪圈儿。其实,解题的功效在于题后反思,故而说“做过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