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1

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分析

包玉琴

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分析

包玉琴(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二人民医院137400)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4-0055-02

【摘要】本文探讨新式剖宫产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分析其术后的愈合优点,提倡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新式术分析

自1996年新式剖宫产术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做第一例表演手术以来,在国内为越来越多的产科医生及产妇所接受。二年来,我院对10例行新式剖宫产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切口愈合率达100%,腹部瘢痕呈线型,效果很满意,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0例新式剖宫产患者中,年龄最小为24岁,最大为32岁,平均年龄为28岁,均为村产妇,孕龄为39-42周,剖宫产特征为:骨盆狭窄头盆不称6例、胎儿宫内窘迫2例、滞产2例。

1.2手术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常规备血200-400ml,腹部及外阴部常规备皮,脐部消毒彻底,放置导尿管,常规消毒阴道,开放静脉,术前行青霉素及普鲁卡因皮试,做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

1.2.2手术方法选择切口,手术切口位于双侧髂上棘连线下大约3cm处,切口呈直线型,切口长大约15cm。术者(右手操作者站在病人右侧,左手操作者站在病人的左侧)牵拉皮肤,使之绷紧,仅切开皮肤,不能深达脂肪层。术者用手术刀切口,中间正切开脂肪层2-3cm,达筋膜层,再将筋膜层切开2-3cm,并用直剪刀剪开筋膜。沿着由上往下纵行方向,用血管钳分离腹直肌粘着部位,约分离2-3cm。术者与助手分别将食指与中指放在已分离的两侧腹直肌间,双手重叠,均匀、缓慢逐渐增加牵拉力,将腹直肌、皮下脂肪同时向外、向上撕拉,撕拉到伤口够大为止。术者用食指分离直肌外脂肪,在腹膜上撕开一个小洞,食指进入腹腔,沿着上下方向撕开腹膜,进入腹腔腹膜沿横向撕开,暴露子宫下段,用手术刀横向切开膀胱腹膜反折部位2-3cm,用食指沿切口撕开10-12cm。在子宫下段肌层中央切开2-3cm横口,术者将左手拇指放在自己的远侧,将右手中指放在近侧,向两侧撕开子宫肌肉入约11-12cm。这时看见胎儿,手取胎儿,将胎儿娩出后,在子宫壁肌注缩宫素20u,加强宫缩,加快胎盘剥离,并手取胎盘,减少出血,用2-3块纱布擦净遗留的胎膜及血块。然后,用1号合成吸收肠线或络制肠线自术者侧连续锁扣缝合子宫全层。注意随时清腹凝血块,不缝合膀胱腹膜反折与腹膜,尽量将大网膜拉到子宫切口处,用小号可吸收合成线缝合筋膜,然后用普通丝线或人工合成的尼龙线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整个伤口仅缝2-3针,缝针间隔处钳夹Allis钳,钳夹5min,最后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不包扎腹带。

1.2.3术后护理术后6h可喝水,12-24h去除导尿管,术后第一天进食,术后6-24h内开始下床活动,第5天拆线出院。

2结果

10例新式剖宫产术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成功率100%。

3讨论

3.1撕开皮下脂肪,血管壁的弹性可以耐受牵拉的力量,在皮下脂肪中走行的血管神经完整地保留下来,由此减少了开腹时的出血,有利于伤口术后恢复。

3.2用食指钝性分离腹膜,可避免肠骨损伤。

3.3撕开子宫肌层时,增加其间的血管肌肉组织的弹性,可使部分血管、肌纤维完整地保留下来。若用剪刀剪开肌层,会过多地损伤子宫肌纤维的血管,不利于子宫的恢复。

3.4手取胎盘,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

3.5子宫肌后全层缝合,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因缝合过多造成的子宫肌层组织缺血。

3.6新式手术皮肤的缝合方法,节省时间,减少肉芽组织生成,减少瘢痕形成,有利于优口愈合。

3.7小包扎腹带,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马彦彦.北京医科大学《新式剖宫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2]付才英.手术学全集《妇道科》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1995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