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变与慢性下腰痛关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腰椎退行性变与慢性下腰痛关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黄必君

贵州省遵义县人民医院疼痛科门诊563100

摘要:目的探析腰椎退行性变与慢性下腰痛关系的基础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9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影像学检查,并对所有患者的下腰疼痛进行评分,回顾性分析腰椎退行性变与慢性下腰痛的关系。结果患者腰椎间盘退变不同与患者的慢性下腰疼痛有较大关系,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级(pearce分级)中,3级和4级患者的疼痛程度较1级、2级和5级严重(P<0.05),且5级较1级、2级严重(P<0.05);腰椎间盘退变类型与下腰痛有关系(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是导致患者发生慢性下腰疼痛的主要基础,腰椎间盘退变越严重将会导致患者的疼痛程度越深,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变;慢性下腰痛;临床价值

下腰痛是指后背的腰骶部发生疼痛或不适感,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的发育能力和机体活动能力逐渐衰退,因此,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中老年人。慢性下腰痛将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59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资料,对腰椎退行性变与慢性下腰痛关系的基础与临床价值进行评价,获得较好的研究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9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70例,年龄最小的患者34岁,年龄最大的患者79岁,平均年龄为(56.74±2.38)岁。其中,12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腰椎间盘退变包含型79例,腰椎间盘退变非包含型45例。

病例纳入标准[1]:(1)所有患者的下腰痛病程均为3个月以上;(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符合下腰痛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伴有或不伴有肢体疼痛;(3)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在参与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排除标准[2]:(1)所有患者均无腰椎手术史;(2)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精神性障碍。

1.2方法

以患者的腰椎为中心,对所有患者实施腰椎磁共振检查。根据磁共振检查结果,对患者的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分级:1级:信号均匀,有高白信号,髓核纤维环分界清晰,椎间盘高度正常;2级:信号不均匀,有白信号,髓核纤维环分界清晰,椎间盘高度正常;3级:信号不均匀,有中等灰度信号,髓核纤维环分界不清晰,椎间盘高度正常或轻度减轻;4级:信号不均匀,有低黑灰信号,髓核纤维环分界消失,椎间盘中度减轻;5级:信号不均匀,有黑信号,髓核纤维环分界消失,椎间盘高度塌陷。对所有患者的下腰痛进行评分,并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患者的病理类型进行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腰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与慢性下腰痛的关系

患者腰椎间盘退变不同与患者的慢性下腰疼痛有较大关系,pearce分级中,3级和4级患者的疼痛程度较1级、2级和5级严重(P<0.05),且5级较1级、2级严重(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进行性纤维化和正常结构流失是腰椎退行性变的主要特征,其退变情况主要表现在正常的纤维细胞被软骨细胞所取代,导致纤维环出现断裂。临床上针对腰椎退行性变与慢性下腰痛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研究显示[3],腰椎退行性变将会释放出大量的炎性介质,炎性介质通过腰间盘的裂缝处渗漏,对纤维环外部的末梢神经产生一定的刺激性,从而导致腰椎发生生化病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腰椎间盘退变加重,患者的下腰痛症状就会更加严重,仍需要根据患者的分级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判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腰椎间盘退变不同与患者的慢性下腰疼痛有较大关系,3级和4级患者的疼痛程度较1级、2级和5级严重(P<0.05),且5级较1级、2级严重(P<0.05);腰椎间盘退变类型与下腰痛有关系(P<0.05)。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4],从结果中可以看出pearce分级与病理类型与慢性下腰痛关系较大。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退变是导致患者发生慢性下腰疼痛的主要基础,腰椎间盘退变越严重将会导致患者的疼痛程度越深,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堃,李曼,裴新龙,等.腰椎MR退变征象与慢性下腰痛关系的最优尺度回归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12):1019-1023.

[2]庄汝杰,陈冠军,庄伟.腰椎终板Modic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慢性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6):637-639.

[3]曾忠友,吴鹏,毛克亚,等.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15,28(4):306-312.

[4]刘岩,宋正鑫,吴立君,等.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3):11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