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型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当代大型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策略

庄宇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89

摘要:国内各城市诸多大型医疗机构既有院区面临改扩建、整体提升等现实问题。由于此类机构多始建于建国前后,总体布局无法适应现代医疗服务需求、基础设施落后并面临增容困境。此外,改扩建过程不能影响现状医疗服务运行,因此使得当代大型医院改扩建项目的设计策略成为理论系统化、实践挑战性的设计体系。

关键词:当代医院;改扩建;设计策略

当代医院既有院区改扩建项目须围绕核心功能进行规划及单体设计,采用定制、定性、定量化原则。改扩建规划的整体策略需在基于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深入实态调研及征询,制定原址院区总体规划及建筑单体改扩建方案。

随着“”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伴随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卫生与健康公众意识的日益提高,患者、家属、医护工作人员均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就诊能力、环境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便国内各城市诸多核心医疗机构顺应城市规划政策,采取功能疏解、新院区再造等策略,但既有院区仍面临改扩建、整体提升等现实问题。由于大型医疗机构多始建于建国前后,总体布局无法适应现代医疗服务需求、基础设施落后并面临增容困境。此外,改扩建过程不能影响现状医疗服务运行,因此使得当代医院既有院区改扩建项目的设计策略成为理论系统化、实践挑战性的设计体系。

医院建筑设计须围绕核心功能进行规划与设计,当代医院既有院区改扩建项目更须遵循上述原则并采用定性、定量、定制化原则。改扩建规划的整体策略在基于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需综合适应院区的现状规划、运营秩序、地形地貌、交通组织、园林文物等前置条件,进行深入实态调研及征询,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分析,梳理主次矛盾和核心目标,最终确定实现总体目标的方法和程序,制定既有院区总体规划及建筑单体改扩建方案。

一、以适应城市规划为目标的改扩建设计策略

此类医院改扩建主要受控于周边环境及规划限制,导致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的灵活度受到较大约束。设计思路应在基于满足建筑限高、建筑形态、出入口设置等规划条件,寻求功能设计的延续、对接及均衡,从而实现既定改扩建目标。下面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病房综合楼工程为例。

该院新建工程位于现有院区的西北部,项目总用地面积11255㎡,总建筑面积43200㎡。建设用地紧张,周边散落锅炉房、食堂、库房、病房楼等零星建筑,且消防、安全间距不足,同时在扩建过程中不能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活动,完成后需与现状门诊楼、住院楼形成高效、紧凑的功能组团。

规划要求建筑风貌突显新疆地域特点,均衡对称,院区整体规划需考虑保留建筑及未来二期、三期的建设。通过全院区的整体构思,改善医疗流程,理顺保留门诊楼、老病房楼与新建一期工程及未来二、三期工程的功能关系。

一、二期工程均采用L型护理单元,呈风车型反向拼接,交通体设置一、二期平面的中部,并可以一分为二,各部分独立成区,为分期建设及对接创造条件。贯穿型的主轴实现分期扩展,具备充分的灵活性及可实施性。立面形象既富于现代性又具有地域特征,裙房部位、主入口、主体顶部等重点部位引入新疆地区特有的建筑语汇和装饰纹理,整体采用现代简约风格,着重实现具有地域性文化特点的现代化医院的设计理念。

二、以适应院区地形地貌为目标的改扩建设计策略

此类医院改扩建主要受控于院区的地形地貌,用地局促,可扩展面积较少,导致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的灵活度受到较大约束。设计思路应基于基于对地形特征的深入调研,扩充可建设用地范围,同时兼顾消防、交通及出入口设置合理,寻求医院各功能组团的衔接与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实现既定改扩建目标。下面以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改扩建项目为例。

该院区位于一个高于周边地势约25米的台地上下,地貌复杂,需实现总体规划、分期实施、单体设计及施工建设等目标。高程和地貌差异导致每个山地医院各具特点,难有规律可循。尤其是汶川、庐山地震之后,保障西部山区医疗建筑安全性和灾难救援等问题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针对院区复杂的山地地形,遵循内外分区、就近出入原则,将住院综合楼一期工程选址于院区北侧台地之下,紧密结合地形特征,并对自然地貌进行适度改造,形成因山就势布局。一层可通过台地底部的后勤广场平层进入,地上七层的出入院大厅可通过台地顶部的入口广场平层进入。此外充分利用地势高差解决停车问题,于地下一层、地下二层设置供医院员工使用的汽车库,地上五、六层设置供患者及家属使用的停车空间,并通过坡道与台地顶部道路相接,并预留联通二期的接口。规划综合住院大楼二期工程设置停放外来车辆的汽车库,并通过地下预留通道与一期车库平层对接。一、二期工程之间通过架空功能体进行联系,保证了院区环路通畅。七层的出入院大厅和门诊医技楼的六层层通过台地顶部道路平层对接,保证了整个院区改扩建后的功能衔接与顺畅运行。

由于综合住院楼一期工程以台地底部地坪计算,建筑高度接近100米,属一类高层建筑,加之乐山地区整体消防能力的不足,成为本案的一项重要难点。设计中分别于建筑物南北两侧分设消防扑救场地及回车场,累计达到了建筑物总周长,以此解决建筑物贴临高差25米的台地护坡,南北两侧无法连接形成消防环路的劣势,从而保证建筑主体的消防及疏散安全。

三、以提升院区整体交通性能为目标的改扩建设计策略

此类医院改扩建主要受控于院区目前的交通状况,流线混杂,通行拥堵,导致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应优先重组交流,再进行后续改扩建设计。设计思路应基于调研院区总体交通流线现状、现状建筑布局、园林景观及地形地貌后综合规划,秉轴持钧,寻求医院各功能组团的衔接与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实现既定改扩建目标。下面以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门急诊综合楼工程为例。

该院坐落于四川省泸州市风景秀丽的忠山之麓,开放床位2300张,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临床教学医院。该院的现状门急诊楼紧邻东侧城市道路-太平街,需在新建门急诊楼建成后置换并拆除,后续在拆除后形成的用地内整体开挖地下室作为停车库使用。

现状院区仅有一条南北向道路,来自城市道路的患者及车辆均需通过此条道路到达院区内的所有医疗建筑,大量的人流和车流造成入口交通阻塞,影响医院就诊流线通畅。通过合理的道路系统规划、详尽的竖向高程整合,本工程投入使用后患者及城市车辆激增的状况下,整个院区交通组织仍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沿院区道路两侧分布多棵樟树,其中部分樟树位于建设用地范围之内,并有少量距离新建建筑较近。由于樟树属于国家的保护树种,且生长缓慢,因此本工程设计中合理规划了建筑轮廓、地下室范围及护坡挡墙,最大限度保护了樟树的生存空间,维持了医院整体绿化环境和悠远历史风貌。

由于建设用地周边存在众多需要保留的现状建筑,因此对地形的利用及改造不能仅满足新建建筑的需求,更应保证并优化现有建筑的正常使用。设计中充分利用现状地形的坡度,结合高程与不同场地标高解决众多医疗区域的出入口,广场及临时停车场,并由此为契机,营造依山就势、节节攀升的建筑群体,展现山地医院的形象特色;同时整合基地标高,修整不同标高的台地,成为层叠上升的地下空间,在开发医院停车资源的同时,减少土方开挖从而节省工程投资。

结束语

随着公共卫生水平的发展和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我国各省市大型医院的改扩建还需历经一个稳定、漫长的更新过程。秉承科学、适宜、经济的世界观和设计视野,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吻合公众体验需求,将成为促进中国建筑师不断探索当代大型医院改扩建设计策略的前行动力和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城市中心区医院改扩建规划设计研究》,张晓康、杨彩虹、陈晓卫,2009.6

[2]《综合医院建筑改扩建建筑研究》,宦洪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