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作文思辨能力的培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3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作文思辨能力的培养探究

陈思沛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龙坡中学528139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科教学”升华为“学科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写作不是简单的重复或者模仿,初中作文只有体现其思辨能力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由初中作文到高中作文的衔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广泛阅读中,从日常写作里,从生活万象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助力高中作文,为高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作文思辨能力

一直以来,长期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面对学生作文时,都会有同一种忧虑:大部分学生作文陈腔滥调、套作硬作,缺乏发自内心的表达。纵然部分学生习作表达流畅、文采斐然,也是“文采有余,思辨不足”,文章主体段陈旧单薄,没有对事物有深层次的领悟,“深刻”二字远远不到,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缺少思辨的能力。

事实上,思想性不强,缺少思辨性的文章,想得高分难。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或者模仿,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初中作文只有具备思辨能力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由初中作文到高中作文的衔接。

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在提高初中作文水平的同时助力高中作文,为高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我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对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

一、思辨能力对于初中生作文及对衔接高中作文影响的探究

我们知道,高中生作文以议论文写作为主,重思辨,强论述,好的议论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有充分严密的论证,没有思辨能力万万不行。初中作文以记叙为主,重描写抒情,思辨能力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理解就偏颇了,“思辨,深刻”是指作文时把感触领悟到的东西,经过认真思考、辨析,深刻透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并最终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有文采,有文化底蕴,有哲学思辨贯穿始终就是好文章。记叙文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真实的辨悟和独特的感受,缺乏思辨能力,就不能用辩证的思维去打开写作思路,文章就容易千篇一律。

我记得有一年中考作文题目是“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考场上大部分学生写的是体育训练遇挫失败,没有放弃,坚持下来最后在体育中考中超越自己的事。在千篇一律的题材里,突然出现了一篇借物喻理、以戈壁上胡杨树为写作对象的文章,让人眼前一亮,在大部分学生都在写同一件事的时候,有的学生思辨能力强,打开了思路,想出和别人不同的题材,这不能不说是凤毛麟角。像这样拥有思辨意识思辨能力的学生到了高中,写议论文也一样凤毛麟角。思辨能力对于初中作文水平的提高很重要,但写作中体现思辨毕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初中学生有这个认知条件去接受思辨能力的培养吗?

心理学表明: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同时,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根据这个认知特点,初中语文新教材在初三上学期的第二单元开始,作为对高中作文的衔接,已经渗透了具有思辨能力训练的议论文阅读和写作指导了。所以,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势在必行,而且应该从初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进行。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作文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1.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广泛阅读中习得。

就培养思辨能力来讲,从文学家思想家那里借鉴是一种更为便捷的方法。阅读——广泛的阅读,我们第一时间想到课外阅读,容易本末倒置地忽视语文书上课文的精读和深读。不少老师在对一些课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时,只注意字词的表达,文章中的哲学思辨思维构造却被忽视。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不是让我们忽略课文的深入品读,辩证地看,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例子。例子之所以能成为例子,肯定是文质兼美,思想和语言上的经典之作,绝对是经得起推敲的好文章,我们应该好好琢磨利用好这个例子。学习多角度多层次深读,深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尤其是那些充满睿智的思想、精辟的论述,时时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影响,我们要学习其中的思辨精神,进而强化自己的思辨意识,最终还要读以致用,用学到的辩证分析方法去写自己的文章。

如学习课文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们怎么去认识“忧患”和“安乐”的关系,联系自身,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很好地处理“忧患”和“安乐”的关系?课堂上请同学们展开讨论,课后及时整理成文章,由读到写,这种辩证的思考很快就被文字固定下来,同学们掌握起来也并不觉得太困难。语文教学概括言之就是教会学生读懂别人的文章和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两方面不是孤立的,读往往会服务于写,从阅读中培养思辨能力,最后将思辨能力带到写作中去,让写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带领学生精读课内课文,再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只有将课内跟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广泛阅读,这样的阅读才会成为真正的源头活水: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潜移默化,感性吸收名家名篇的思辨精髓,经过琢磨,理性反应在写作中,最终习得思辨能力。

2.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日有所悟中生成。

培养思辨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要使学生树立思辨意识,教师首先得自己具备这种意识,看问题更要在深度和广度上高于学生,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凡事说好,最好要联系哲学上的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反映在表达上就是不说过头话,是“偶然”就不能说成是“必然”,是“质”的区别就不能说成是“量”的积累。还要考虑到“话中往往有因果”。思辨意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坚持地做相对应的训练,训练可以从日常写作中渗透,也可以从日有所悟开始。

每天上语文课前十分钟,安排“每日一悟”,刚开始两周时间,由教师示范,内容确定为富有哲理的句子或者历史人物评价,以分享和谈感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辨,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价。示范两周后,放手让学生寻觅句子人物,上讲台进行分享,最后教师点评。示范分享阶段,分享要有指向,首先句子本身要具有思辨性和多角度辨析性,如但丁“我所航行的这片海水,是前人从未走过”,泰戈尔“世界吻我以痛,我要回报以歌”等句子,意蕴深刻,很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而分享重点在于句中哲理,而不是语言表达。

学期末我们可以从分享的句子中评选班级十大金句,同时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进行再创作,最后成为自己专属的座右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把每日一悟坚持下去。同时,在日常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审题,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学生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有独特感悟的表达。每日一悟加上专题写作训练,日积月累,学生作文的思辨意识、思辨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管中窥豹,只能见其一斑,虽说可以由“一斑”而推知全貌,但也会发生盲人摸象的尴尬。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写作文时,如果带着思辨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作文自然是与众不同,胜人一筹。

3.世事洞明皆学问——从生活万象中领会。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得培养学生一颗敏感的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万事万物皆可入情入景,初中生作文千篇一律,没事可写,根本原因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很多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好的素材往往视若无睹,看似一心只读圣贤书,实质逐渐丧失了对万事万物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我们的教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是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要关心了,才能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才能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标新立异,而是教育他们:世事洞明皆学问——一花一草皆有意,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万象中感悟;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思索透了万物的隐秘,作文才可能会有别样的深度。

在日常教学中,我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事物。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以教授内容为本,加上社会时事、见闻,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甚至会针对时下现象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课间交流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风物,从自然风物中领悟道理,感受其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如特意去观察课室前小亭上野蛮生长的杂草,提醒学生去闻一闻冬天里盛开的桂花,让学生留意默默无闻但坚守岗位的门卫大叔;上课中,如遇奇异天气变化,会停下教学让学生去观察、感受等,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生活中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还有身边的万事万物,还有诗和远方。对身边事物的敏感性有了,学生们就会习惯观察、习惯思辨,笔下的作文也会因此鲜活灵性起来。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初中生作文也应该是充满思考、充满创造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对人的发展的教育,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初中写作以及高中写作的帮助乃至对人一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当然,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的确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因其高无法一时到达就舍远就近,大量地、机械地训练学生如何开头、如何分段、如何点题、如何拆成片段。其实,有思想的学生,会更快地掌握文采与写作知识,而只有文采与知识的学生却未必能真正具备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其作文就缺乏灵魂缺乏生命力。明确这一点,然后耐心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坚持每日一悟,锻造学生一颗感知万事万物的玲珑剔透心,静待花开,思辨能力的习得指日可待,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