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DR摄影技术的应用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部分DR摄影技术的应用技巧

李鹤1段云学1李子雄1段宁波1姚发仙2

李鹤1段云学1李子雄1段宁波1姚发仙2

(1云南楚雄州人民医院放射科675000)

(2云南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650118)

【摘要】x线摄影检查是医学影像学发展至今仍然不可或缺的实用技术之一,CT等X线检查设备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使原本较为复杂的摄影技术简单化、多样化,从而也导致基础DR摄影技术发展缓慢甚至萎缩[1]。本文以普通摄影投照技术学为基础,结合长期实践工作经验,将人体各部位普通摄片技术的应用技巧按系统分类叙述,对部分特殊状态下的摄片技巧和方法作了介绍。同时,比较了使用各种技巧拍片与传统规范拍片认为:灵活应用投照技术可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大量简化拍片常规操作流程,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向人性化发展;并可改变技术员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让技术员在日常工作中有新鲜感的同时更能因人、因条件差异而多动脑筋想办法,创新使用特殊实用的投照新技术。

【关键词】DR摄影技术应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R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087-02

规范化DR投照技术包括投照原理,操作常规、摄影位置等。一些必要条件减化,不仅可降低技术人员工作强度,减少病人因保持某些强制性体位的痛苦,而且可明显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摄影质量。现就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各部位如何灵活应用投照技术和操作技巧分述如下,以期对同道的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一、利用立式摄片架进行头颅各部位拍片

头颅正位片技术要点是正中矢状面及听眦线垂直于探测器平面,侧位片要点是矢状面平行,瞳间线垂直探测器[2]。只要掌握其各自要点,无论患者体位如何,均可得到标准位置的图像。因此,凡是意识清楚,一般条件允许、能够配合检查的患者,采取站立或坐位,利用立式摄片架,让其自己对准中线、前额轻靠在中线上,双手扶两侧稳定身体的体位拍正位片,各种头型的人听眦线都只需稍加校正即可垂直探测器;同样体位下按需要头颅向任意一侧转为侧靠摄侧位片,瞳间线将无需校正即可与探测器平面自然垂直。此体位拍头颅片省去了让患者脱鞋上检查台、侧卧收下颌及以手握拳枕下颌等动作,减化了正侧位校正左右、前后时需移动其身体的高强度劳动,不需训练其双手摆放不同位置等操作过程,特别是对于肥胖体型患者较卧位更具优点。摄Water’s位、副鼻窦侧位、鼻骨侧位、蝶鞍及下颌骨侧位、劳氏位、伦氏位、斯氏位等特殊位置,只要病人一般情况允许都可使用这种站立体位投照。

目前,了解岩锥、乳突、内听道病变、颅底病变均以CT、MRI等检查手段为主[3]。但一些特定条件时,仍需行颅底颏顶位、颧弓轴位、许、梅氏位等特殊位置摄片。摄片通常是将暗盒直接枕于头颅下,再将头摆为标准角度或是用角度板将暗盒垫高为标准角度后枕于头颅下投照,不使用滤线栅,以往用胶片成像时,因散射严重图像对比度差,层次少,很难得到高质量的图像。但DR系统的应用,导致成像原理发生根本性变革,数字图像比较胶片图像具有高清、低噪、低失真、后处理、层次丰富等特点,实用于透视及点片摄影,患者无论以坐、立、卧位接受检查,都可得到清晰的图像,极大方便了技术操作,同时也要求技术员头脑中必须有每个特殊位置的规范投照概念,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摄制出规范标准的图像。

二、脊柱各段摄影技术的应用技巧

1、脊柱颈段凡无脊髓受损症状者,观察上颈段环枢关节及齿状突骨质,可采取坐立并与Water’s位相同的体位投照,也可依其一般情况以站立位或侧卧位灵活投照之优点,摄影位置为后前位,物、片距较前后位大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放大摄影[4],对齿状突的骨质结构及环枢关节解剖关系更利于清楚显示;中、下颈段摄影为尽量避免肩部组织重叠,宜以立位、垂肩摄影。

2、脊柱上胸段上胸段各椎摄侧位片时因重叠组织较多而难以显示清楚,可采用立位让患者尽量低头含胸,双肩下垂,双手各抱住对侧腰部,使双肩尽量前移,中心线对准肩后缘相当于肱骨头水平投照,此法能避免椎体与肱骨头重叠,棘突与肩胛骨重叠,且操作简单。

3、脊柱胸腰段脊柱胸腰段拍片时,因胸腹密度相差悬殊而造成拍片条件顾此失彼,特别是侧位片更为显著[5]。依X线管阳极效益原理,从中心X射线到阳极端边缘这一距离中,射线量非均匀性递减,阳极端边缘的射线量为中心射线量的31%[6、7],因此投照时只要将患者组织密度低的一侧置于球管阳极端,使照射野内不同密度差的梯度下降,结果胸腰段各椎在同一胶片上的密度差可显著缩小。拍骶尾椎位片时用同样原理也能收到满意效果。

4、脊柱腰段腰椎斜位拍片时,常规是让患者侧卧、然后向后倾斜使冠状面与台面成45度角左右[8],以前后位投照,这是一种强制性体位,患者因呈仰卧后倾斜位,四肢无法着力而体位稳定性甚差。若采用立位摄影,则患者更易于配合,摆位角度也方便控制,所获图像除能观察骨质结构外还对椎体稳定性和脊柱生理曲度正常与否有较高判断价值。对不能站立的患者,让其侧卧,一侧曲膝,曲肘支撑身体,使冠状面与台面成45度角,以后前位投照,其身体基本处于一种自然体位,稳定性甚好。

三、部分特殊状态的四肢摄影技巧

四肢各部位外伤或其它原因造成功能障碍时,常规方法很难将某些部位,如肘部的桡骨小头撕裂、膝部髌骨纵形骨折等病变显示清楚,甚至因投照中心不准确而造成某些关节解剖形态改变。

1、上肢肘部骨关节损伤时,常致前臂屈伸功能障碍,若无法让患肢摆放成标准正侧位时,需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观察伤处外形,嘱其做手掌翻转和肘关节屈伸等功能性动作。若手掌翻转障碍,提示尺桡上关节及桡骨小头损伤,拍片应以充分显示此处的体位为准,除正侧位片外还应加摄桡骨小头斜位;若单纯屈伸障碍则提示鹰嘴骨质、肱骨滑车损伤;若屈伸功能受限小而肘部畸形明显则提示肱骨髁上损伤或关节脱位。了解具体情况后可根据怀疑的不同损伤部位,针对性使用一些非标准体位投照,力求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减少误诊,以此类推,肩、腕关节及周围各骨亦然。

2、下肢髌骨的大多数病变应用髌骨斜位摄影将较其余手段简便实用。针对髌骨的纵形骨折,必须摄髌骨轴位像时,可采用站立位摄影,方法:患者单足站立,手扶机架,被检侧膝关节屈曲30—60度,足尖尽量绷直,足背和小腿紧贴探测器边缘,中心线调整至髌膝关节间隙,从头侧入射进行摄影[9]。此法操作简单,患者舒适度较高,易于配合,有特殊诊断价值,省去了患者上检查台、仰卧,极度曲膝等导致剧痛的过程。跟骨轴位拍片若让患者站立患肢后伸踏于暗盒上,跟后缘与暗盒后缘平齐,中心线向前方倾斜45度,自跟腱下缘射入,这比常规方法摄跟骨轴位对病人要求低,效果也不差。

小结DR摄影技术这一实用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虽已有一套规范化操作模式存在,但也仍需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临床实践中,摄影并不是总能按常规标准方式进行,重症、急诊、ICU、婴幼儿和手术患者就因临床病情严重或生理原因,摄影体位或技术条件无法按照常规标准进行操作,只能依病人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摄影,目的只有一个——满足临床需要[10]。以上所述涉及医用放射技术中的操作技术、投照原理、成像原理,是以规范化技术理论为基础,经笔者及多位同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特点是在保证获取正常影像质量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简化技术操作,缩短检查时间,尽量避免病人的再损伤,同时降低技术员的工作强度。在各种具体条件下,对熟悉基础投照技术者均可起到提示操作及创新思维的导向作用,可使操作技术更加人性化应用。人性化投照技术就是以减少患者痛苦为目的,做到最佳效尤的常规X线投照技术[11],是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世平目前颅骨摄影检查技术的思考中外医学研究[J]2011.79(21)172.

[2]李萌.影像技术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4-46.

[3]刘庆仁根据X线机原理论提高投照技术的方法医学信息[J]2011(4)1653-1654.

[4]董明智朕美珍等,颈椎标准投照位置的研究腰椎病杂志[J]2012第1期13-16.

[5]王岩胸腰段脊柱骨折特点及手术注意事项中华创伤杂志[J]2010(5)388-389.

[6]段彥杰.变能量X线扫描成像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0.14-16.

[7]杨广奇等PhilipsDR全脊柱立位摄影技术探讨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J]2009第6期316-318.

[8]王继保放射技术与相关解剖[M]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5-69.

[9]刘传曾勇明等髂骨站立轴位的体位设计及临床应用实用医学影像杂志[J]2011(12)382-383.

[10]沈晓阳高希春非标准摄影在计算机X线摄影中的临床应用实用医技杂志[J]2010.8(17)8772-773.

[11]段醒民刘进国如何将常规X线投照技术在工作中人性化应用中外医学研究[J]2010.3(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