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困生”成因和转化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高校“学困生”成因和转化对策分析

刘文静孙彦

刘文静孙彦

提要|当今的高等教育以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高校普遍存在,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但是,“学困生”也是学生,他们就如同一片净土,需要我们去开采,去挖掘,需要我们以正确的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需要我们以足够的爱心去感化,作为辅导员老师应遵循科学合理的方法,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注重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办法,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对策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信息|刘文静,女,1983年生,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066004;

孙彦,女,1981年生,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066004。

一、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分析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价值观念扭曲

目前,来自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对善与恶、美与丑的分辨在意识层面还存在扭曲现象,恋爱观不够端正,出现失恋等问题后不能正确处理,既耗费时间和精力,也严重影响了个人学业发展。

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在极大地开拓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导致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使部分学生因此沦为“学困生”。

2、家庭教育缺失,经济压力大

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前在校的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乏与他人共处、分享等教育,学生独立性相对较差,在进入大学校园后相应的出现了不能与宿舍、班级同学和睦相处等现象,因此影响了学业。

另一方面,针对特殊群体之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国家出台了贫困生助学的相关政策,解决了一部分学费问题,但为了解决个人生活费用问题,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兼职、打工上,不能安心学习,导致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3、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课堂与中学课堂存在较大差别,较少实行小班教课,虽然任课教师也会通过课堂点名、随堂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出勤进行控制,但是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上课接打电话、玩游戏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沦为“学困生”;同时,随着高校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方法简单,缺乏感染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对教学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课堂内容古板、单调、索然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的大学考试,只要在考前进行突击复习就可以应付考试。这大大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投机心理,放松了平时的学习。另一方面,作为教学辅助的高校辅导员带班人数一般都高于1:200的标准配置,加上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对课堂出勤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对自身要求不严格的学生的逃课现象严重。

(二)自身原因分析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校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将考入理想大学作为终极奋斗目标。进人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经历了高考的巨大压力,新的奋斗目标还没有及时确立,再加之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高等学校教育主要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始还不是很普遍,辅导员老师也未全员取得职业指导资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只能从自身经验出发,显得力不从心。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成为“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2、适应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高等教育提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相对应的,大学的学习模式更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和学习的自觉性,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部分学生在完成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换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及时调整,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落差很大。特别是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在学习上遭遇一两次考试失利后,就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学习变得困难。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课余时间,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关系。特别是在经历了高考的严峻压力之后,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变得松懈,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休闲娱乐上;有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上课迟到、旷课,甚至夜不归宿,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3、缺乏专业认知,学习兴趣减退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是受到家长、老师的影响,或是考虑将来就业选择专业;少数学生高考没有发挥正常水平,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或专业,读的是调剂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和学习方法,抵触专业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有些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只想学实用的东西,忽视基本知识的积累,造成一些课程学习很不理想;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英语、数学等课程倍感头疼,加之目前高校生源存在地区差异,学习基础差,学习起来更是困难重重。更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比较冷门,就业前景渺茫,从而心灰意冷。

二、“学困生”转化对策分析

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启发学习自觉性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就会目标明确。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困生”就能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从“学困生”实际出发,进行目标性教育。辅导员应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拟订符合他们能力,并通过努力基本能达到的阶段性目标。

“学困生”虽然成绩较差,但是他们也和正常学生一样,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辅导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活动来进行,多让“学困生”有参与发言和讨论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建立起更强的信心,使“我能行”、“我会成功”成为他们的内部动力。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辅导员要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学困生”实际的教育规律,以满腔热情,实足的爱心和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转化他们,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工作循循善诱的作用。

2、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辅导员要尽可能给“学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机会进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并且减少不良因素的干扰。辅导员可以安排一些学习水平高、品德好的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作用,进行同学间帮扶,形成“一帮一”小组,让每位“学困生”能与优生结对,在学习上进行帮助、指导和督促。另外,辅导员也可以运用氛围教育,如评选“进步标兵”等,让“学困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同时,辅导员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心理讲座等,使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为“学困生”健康地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3、真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学困生”因自身学习不理想,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大都很敏感且又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辅导员要对这部分特殊群体进行积极关注,以诚相待,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辅导员要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引导激励他们去争取成功。辅导员要以友善的态度接近“学困生”、关心“学困生”,使他们感受到亲切感和信任感,把学生当做朋友,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的心灵,使“学困生”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再根据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给予及时、客观、科学的评价。辅导员老师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4、协调家长,共同做好“学困生”工作

高校之间的招生竞争加剧,为增加竞争的砝码,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将来就业去向,而这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高校辅导员应定与“学困生”家长保持联系,反馈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协同家长解决“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与家长见面、电话、信件、qq等形式,就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家长交流,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困生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下,共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避免又必须严肃对待、认真解决的问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需要高校辅导员付出爱心、诚心、细心,走进他们的内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学等相关技术和方法,抓准时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帮助“学困生”真正实现个人发展。

(责任编辑:张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