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肩周炎42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肩周炎42例

邢亚萍

邢亚萍

东阳市人民医院巍山分院(浙江东阳322109)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5-97-02

肩周炎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作时的患肩疼痛、活动受限,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笔者于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间,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该病,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将资料较完整的42例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其中男18例,女24例,45-55岁19例,55-65岁18例,65岁以上5例。病程3周-3个月12例,3个月-6个月21例,6个月-1年以上9例。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

1.2.1肩关节疼痛,活动时及夜间加重,以肩关节前或后或外方为主。

1.2.2在肱二头肌长腱沟部,三角肌前缘或冈上肌附着处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1.2.3肩关节活动逐渐受限,尤以上举、外展、外旋及后伸为主,日久肩关节功能障碍。

1.2.4肌肉萎缩,由于疼痛而活动受限,日久肩部肌肉萎缩,以三角肌为明显。

1.2.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2.5除外其它肩关节疾病。

凡符合上述肩关节周围炎诊断标准,年龄在45岁以上即可列为观察病例。该病诊断一般不难。

2治疗方法

2.1基本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5克,桂枝10克,炒白芍20克,炮姜5克,大枣10克,当归20克,木瓜15克,甘草3克。

2.2辩证加味。肩部畏寒较著,且得温痛缓者,则增桂枝至20克,加淡附片5克;遇阴雨天疼痛较重者或舌苔厚腻者,加防风10克,米仁30克,土茯苓30克,生白术15克;患者舌偏红、口干、苔少者则减炮姜,加北沙参10克,生地15克,忍冬藤30克;肩部活动受限明显,加伸筋草10克,蜈蚣2条(研粉吞服),鸡血藤30克。疼痛加重者,加元胡15克,五灵脂10克。

2.3煎服法:每日一剂,煎二次混合后分二次温服。一般在上午九时,下午三时许服药。连服三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服第二疗程。

2.4医嘱:患肩应注意保暖,均勿受凉。适当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但在锻炼时,肩部活动的强度和范围不宜过大过强,且应循序渐进。

3疗效观察

所治病例在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1997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肩周炎"的疗效标准。基本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有效: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3.2治疗结果。基本痊愈23例,占54.8%;显效11例,占26.2%;有效6例,占14.3%;无效2例,占4.8%。总有效率为95.2%。

4典型病例

赵某,女性,56岁,木雕工人。2011年12月16日初诊,右肩疼痛伴活动障碍2月余。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渐发右肩部疼痛,用热水袋温熨患肩,则疼痛有所缓解。肩痛以夜间为重,常常半夜痛醒,不能安睡,以致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肩部活动也明显受限,以后伸困难为主。伴有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查:右肩周肌肉未见明显萎缩,肱二头肌长短头,及三角肌滑囊压痛明显,右肩上举105°,外展95°。后伸15°,X线正位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右肩关节周围炎。辩证为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以致筋脉失养,气血凝滞,脉络痹阻不通。用上方加伸筋草10克,桂枝增至20克,元胡20克,鸡血藤30克。十剂后复诊,疼痛减半,夜间已能安然入睡,活动范围增大。二个疗程后基本痊愈。

5讨论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中观察到肩周炎的发生、发展乃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气血亏虚,阳气不足;在标为风、寒、湿邪痹阻。因为肩周炎好发于中老年人,故又有"五十肩"之称,人到中年,正气渐衰,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若肩部护卫不当,或劳累损伤,则极易受风、寒、湿邪之侵,以致筋脉凝滞,肌肉收引,气血痹阻,而肩痛乃作,故肩周炎又有"肩凝症""冻结肩"之称。由此,治疗肩周炎当以扶正祛邪为其治则,以益气温阳、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为其治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出于《金匮要略》之方,以黄芪益气为其君药,以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为其臣药,生姜、大枣,温阳补血而为佐使。诸药相配,共凑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之效,这与肩周炎的气血亏虚、筋脉凝滞、痹阻不通的病机甚为相符,再添辩证加味,功能锻炼,则药证更加相符,服之则气血通畅,筋脉疏通,肩痛乃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