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梁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梁会

梁会

湖南省耒阳市余庆中心校421800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朗读教学,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应当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是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感悟内化,与作者对话,文本交流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由此可见,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那么,朗读作为一项口、眼、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更好地积累好词佳句,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体验文字艺术魅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的实践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二、训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三、记忆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耍方式

小学生学语文要大声朗读。朗读能加深、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四、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范本。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就能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六、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后,面对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观念日益多元化,这不仅表现在成人社会,也较深地影响到少年儿童的成长,尤其是21世纪后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乐意接受新事物,吸收新观念,而不是拘泥于旧的思想,思维方式。在此条件下,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进,新形式和新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观念的调整,甚至是大胆的变革和创新。朗读教学亦是如此,唯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方能不被历史所淘汰。

参考文献

[1]王国伟注重教学细节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2]章师亚创新性朗读训练案例与评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