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让“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刘莹

刘莹(云南省宣威市西宁第二小学云南宣威655400)

摘要:“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在课外利用微课程自学完成知识学习,课内则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内化,实现了一种数字化的“先学后教”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完成建构。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65.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9)01-0105-01

1.“微课”在课前预习环节的应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为基础。”课前预习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课前预习工作,能够让学生明确自我在旧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把握教学活动的侧重点,提高听课的目的性、选择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还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和理解能力不高,不能全面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小学生认为“预习没必要,反正老师从头到尾都要讲一遍。”这就容易导致小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的去践行课前预习活动。另外,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对于预习环节中的新知识、新内容、难点及其疑点,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学重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学生预习工作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小学生落实预习工作呢?借助于“微课”,发挥“微课”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高课前预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比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大部分小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都存在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而不是末位对齐?”“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位数就对齐了呢?”针对于这一问题,老师可借助于“微课”,提前录制好关于“小数加减法”的视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配套结合“微课”学习。实践表明,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引入“微课”,不仅解决了小学生对新知存在的困惑、疑点,激发了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监督小学生落实课前预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

2.“微课”在重难疑点上的应用

重、难、疑点是教学活动的重难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优化重难疑点的教学,做好重难疑点教学的推导和演示,是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实现“质”的飞跃,活跃学生思维逻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考试、分数大棒的指挥下,在教学模式上仍旧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特别是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疑点,部分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对于知识原理的讲解、推导只是浮光掠影、略略而谈,就要求小学生记忆、背诵解题步骤和技巧。这种对重难疑点的教学方法,不仅浪费了重难疑点内在的教学价值资源,而且容易让小学生滋生枯燥、厌倦等教学情绪,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诸多数学原理和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现状,也是引发我国教育中“高分低能”“书呆子”等问题争议的主要原因。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具备短小精悍、指向性强等优势。大部分“微课”主要是围绕某一个问题、难点或者活动而展开的,是针对于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疑点而精心设计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向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微课”,将微课视频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机的结合,向学生全面透彻的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疑点。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中,大部分同学在课前预习和老师的讲解之后,基本上掌握了教学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但对平行四边形高的绘画只是局限于教材中所展示的“正”着摆放的平行四边形,对于随意摆放的四边形高的绘画仍旧存在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鼓励同学大胆尝试、交流,最后引入微课视频验证同学们的想法,通过微课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在“提出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等环节后,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高的绘画本质,还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等。

3.“微课”在课后复习环节中的应用

课后复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优化课后复习方法,做好课后复习工作,是加强学生数学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巩固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有效举措。数学教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繁琐性,小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如若没有合理的引导、点播,消除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畏惧感,就不能使课后复习价值功能得以全面的发挥。因此,为了确保学生落实课后复习活动,提高复习效果的效果性、深刻性,就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要,为小学生创建一个充满乐趣和活力的课后课堂。

“微课”是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的产物,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微课巧妙的结合了声音、图片、文字和动漫等多种要素于一体,利用动画卡通、电子特效等形式,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且丰富多彩的课堂,在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同时,还巧妙的运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更加简洁明了的向学生展示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且具有重复多次播放的功效,有利于实现不同差异水平的学生进行“小灶”。比如说,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微课”,充分利用三维图像绘制出图形及其图像变化的过程,就长方形的周长、面积来说,在列出计算公式之后,配套的呈现出与公式相一致的图片。实践表明,引入“微课”,使用新奇有趣的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巩固知识点的效果更甚。

参考文献

[1]方益平.让“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8)

[2]张海林.怎样让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J].教育革新,2012(11)

[3]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