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BO用于肛肠病手术后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MEBO用于肛肠病手术后的疗效观察

张吉福张吉福任文东曾佳成陈丽娜高跃

张吉福任文东曾佳成陈丽娜高跃(夹江县中医院肛肠科四川夹江614101)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8-0249-01

【摘要】目的观察MEBO(湿润烧伤膏)对肛肠疾病手术后的作用。方法肛肠疾病患者160例,分为治疗组(MEBO)和对照组(凡士林),各80例。两组患者均为肛肠病手术后,对照组患者加压包扎,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便后用温水坐浴。治疗组每日用MEBO纱条换药,对照组则用凡士林纱条,每天1次。结果两组全部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假性愈合等并发症。治疗组愈合时间为(14.57±4.40)d,对照组为(18.49±3.50)d,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术后治疗组服用镇痛药14例,对照组为27例,两组均无一例出现大出血。结论MEBO能有效的减轻肛肠科术后切口疼痛,促进肛肠病术后切口的愈合。

【关键词】MEBO肛肠外科术后换药临床观察

2010年7月~2011年2月,笔者随机挑选160例肛肠病患者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MEBO,以观察MEBO对肛肠病术后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肛肠病患者160例。除7例为第二次手术治疗外,均为首次手术病人。其中痔(内痔、外痔、混合痔)84例(伴肛乳头状瘤20例),肛裂18例,痔并发肛裂16例,肛瘘13例,肛周脓肿19例。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16~76岁,平均54.3岁。对照组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17.0~76.4岁,平均53.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肛肠外科手术方法均参照孟荣贵《现代肛肠外科手术图谱》[1]两组患者术后均加压包扎,适当应用抗菌药物,便后用温水坐浴,换药、微波理疗。最后对照组用凡士林纱条换药,治疗组用MEBO换药。

1.3统计学方法实验结果取得数据以均数结合标准差(x-±s)表示,用PEMS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全部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假性愈合等并发症。

术后疼痛评分方法,采用VAS(visualana-loguescale)法,即以10.0cm标尺,由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我选择,0为不痛,10为极度疼痛。疼痛评估时间为术后第1、5、10、15天,每一阶段按照最高等级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VAS疼痛指数比较见表1。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术后第1、5、10、15天创口VAS疼痛指数比较(分,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李杰辉等[2]研究表明MEBO可促进慢性溃疡伤口愈合。在改善血液循环的基础上,MEBO为创面提供生命必需营养物质,调动休眠的组织细胞分裂增殖,以再生方式重新建立向心移行生长,覆盖于溃疡创面,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创面新生肉芽组织bFGFmRNA、VEGFmRNA表达有关[3]。MEBO以麻油和白蜡作为药物基质,主要由中药构成,其药物配伍符合中医外治法的药物配伍原则。比如黄芩、黄柏、黄连等药,清热解毒、燥湿,用于肛肠科术后,湿浊留滞而造成的局部水肿,在创面愈合的后期,寒凉的药物因禀赋秋冬之气,因而又可以承担“收”法中的重要角色;以当归、地龙等药物活血通络,解决术后早期创面的气血淤滞;黄芪、当归相配伍,即为当归补血汤之方义,功能补气血,生新肉,这些药物组成体现了中医疮疡治疗的“通”、“补”、“收”法的功效。麻油是分子量最小的植物油,具有较强的亲脂性,蜂蜡用于收涩、敛创、生肌、止痛。蜂蜡能增强麻油抗酸败、抗皂化的能力,可使疮面与基质之间亲合无间隙,并可以有效隔离创面与外界联系。蜂蜡内的主要成份蜂胶是一种天然抗生素,它有助于机体抵抗感染,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MEBO促进皮肤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有机的过程,它营造了一个适宜皮肤修复所需的复杂的局部整体环境,为创伤愈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4]。MEBO用于肛肠病术后换药,能有效的减轻伤口疼痛促进切口愈合,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孟荣贵,喻德洪主编.现代肛肠外科手术图谱[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李杰辉,唐乾利,张力,等.MEBO对皮肤溃疡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7,19(4):293-299.

[3]唐乾利,王权胜,尚新志.MEBTMEBO对慢性难愈合皮肤创面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烧伤疮疡杂志,2009,21(2):95-99.

[4]徐荣祥,萧摩.烧伤皮肤再生疗法与创面愈合的机制[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3,15(4):2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