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张田野

(93318部队112300)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因严重创伤性因素形成的非正常精神反应,是一种具有持续性与延迟性的心理障碍。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类病症的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因此,本文将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做简要的阐述,并分析其对病患的影响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干预措施,期望能为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方式;综述

引言

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已经成为当前威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项疾病。这类病症的产生,通常是病人在遭受到非正常的威胁或者创伤时,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性的心理障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常常会主动回避一些与创伤相关的情景,并伴随强烈的觉醒程度,从生理、行为、情感等多个方面影响患者。PTSD常常会与焦虑症、抑郁等病症表现上有所重叠,因此在实际的诊断中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PTSD的产生不仅威胁到患者正常的家庭社交,也会进一步产生较为明显的功能性残疾,加重患者家庭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下文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阐述,并分析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概述

1980年,创伤后应激障碍被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一次采用,并将其划分为焦虑障碍的一种,主要包含恐惧、害怕两种情绪。从美国精神病研究统计的数据来看,美国人群在PTSD的患病率在1%-14%之间,其中女性比男性的患病率要高1倍,这可能是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性侵犯等方面要高。在大多数普通的人群中,有约一半的比例可能会遭受到创伤,当然不一定都会形成PTSD,其患病率一般在7.8%左右。

二、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因素:1)遗传因素。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个体是易感素质,那么在遭遇较强的应激因子时则有可能形成应激障碍。根据Young等学者的调查,患有PTSD的患者在中A1等位的频率要比未患病的人群要高,因此,并且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其等位基因频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如果家族中具有精神障碍、酒精依赖等,则很容易在后代发生应激事件之后形成PTSD。2)神经内分泌。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内分泌失调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发生应激事件之后,患者的皮质醇会有所降低。这是因为低皮质醇对于应激事件的记忆有着一定的强化作用,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痛苦。而随着其环境的变化,患者的免疫功能会有所下降,导致其愈合的程度也会相应减低。3)脑功能。很多调查数据表明,在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往往伴随着海马功能的下降、海马萎缩等现象。而在对动物的实验中,也发现了海马体的损害情况。此外,当患者面临相关的创伤暴露物品时,导致其闯入性的记忆力增强,使其无法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调整自身情绪。

(二)心理学因素

如果患者在童年遭受到非正常的心理创伤、家境变化、健康状态欠佳等情况,其创伤后反应应激障碍产生的可能性会加剧。而产生精神性创伤的反应强度往往会与其觉察威胁的机敏性、创伤因素的控制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当患者身体出现感冒、疼痛等症状时,其心理创伤的体验会进一步加剧。

(三)社会学因素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患有PTSD的患者产生的应激情况也会与社会因素中的收入、年龄、性别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女性中,年龄较大或者收入较低的人群会更容易患有PTSD。人是群居动物,必然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而单独生活,但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会成为人们产生创伤障碍的重要应激源。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如果个体无法获取有效的社会支持,比如在社会联系中获取他人的支持等,则很容易加剧其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一般情况下,如果伤者对社会越满意,那么其产生的应激风险将会越低。

三、治疗措施

目前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主要是采取药物加心理干预的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是加入安眠镇静剂以及抗焦虑类等方面的药物来进行对症处理,这是一种生理上来缓解疾病痛苦的方式,而心理治疗则是结合心理动力学疗法、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来实施干预,让患者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快其治愈速度。当然,除了身边医护人员的帮助,还需要亲人的支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才能为其恢复健康提供帮助。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大普及创伤后心理知识的力度,完善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帮助PTSD患者治愈的一项有效措施。其中,心理生理卫生知识的传播可以通过相关讲座来帮助参与者了解其自身的心理状况,减少对一些错误知识的认知,缓解其可能存在的焦虑症状,完善人际交往的关系,改变过去对创伤障碍的不当认知,降低相应的孤独感带来的痛苦,引导其形成积极的情绪。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当前威胁人们精神安全的一项疾病,必须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采取措施帮助这类患者及时摆脱痛苦。上文在探讨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中,先对这类症状产生的发病机制以及体现的特点做了简要的阐述,并分析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因素,这其中包含了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比如药物治疗、心理干预治疗、社会心理支持等,以此为患者在发生创伤事件之后能够尽快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敏,王红萍,王会莲.急诊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09):1107-1111.

[2]赵中亭,张微,邢家铭,严兴科.针灸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效应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5,35(10):1085-1088.

[3]袁敏兰,彭维雪,马铄,张伟.创伤后应激障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05):62-65.

[4]邓明昱.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5):641-650.

[5]王永堂,高洁,曾琳,伍亚民.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神经内分泌关系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1,54(05):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