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炎病人的护理

/ 2

缺血性肠炎病人的护理

邵慧

邵慧(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二医院150056)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8-0362-02

【关键词】缺血性肠炎护理

一概述

缺血性肠炎(ischemiccolitis)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轻者仅损伤黏膜,重者全层肠壁受累。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便血。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患有心血管方面的原发病。男女发病比例约2:1,女性多于男性。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的评估

询问病人既往病史及起病原因,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因素的疾病。本病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梗阻、肠管狭窄、肠腔压力增高、肠管蠕动增强及不适当饮食刺激、应激均可导致。评估病人的饮食习惯、睡眠情况、服药史。

(二)临床症状评估与观察

1.评估病人的腹痛症状90%以上的病人出现腹痛,本病腹痛主要位于中下腹或左侧腹部,呈突发性绞痛或持续性剧痛,进食后可加重,也可在睡眠中突发,因平卧时血压降低,肠系膜血流减少而加重肠缺血。

2.评估病人便血情况急性肠缺血者便血一般出现在腹痛后24小时。轻者黑粪或大便中带有鲜血;重者为血水样便,甚至鲜血便。慢性肠缺血者在不进食或进食少时腹痛不明显,少见便血,常伴腹胀。

3.评估病人腹泻的程度腹泻是大量肠液渗出、肠蠕动过快引起。腹泻次数在3~20次不等。

4.评估病人有无发热多为中度热。是由于坏死物质吸收、肠道细菌侵袭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引起。并发全身感染时,体温可超过39℃。

5.评估病人有无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等。

(三)辅助检查的评估

1.血液检查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

2.粪便检查可见红、白细胞,潜血阳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电子肠镜检查可见黏膜轻度、非特异性炎症或多发性溃疡或有血痂。为本病早期诊断的关键。

4.X线及钡灌肠检查腹平片可见局限性痉挛,随后肠腔积气、节段性扩张,病变结肠袋消失,但无特异性。一部分可见类似小肠Kerckring皱襞样的横嵴,为本病特征性X线征象之一。钡灌肠急性期特征性表现为指压痕。

5.血管造影炎症部位的毛细血管增生,造影剂漏出以及大肠的营养血管的分布和吻合异常、缺损等可认为是大肠缺血的间接征象。

6.超声检查早期可见肠壁增厚,后期出现肠腔狭窄。

(四)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估

1.评估病人对缺血性肠炎的认识程度。

2.评估病人的性格类型及与人交往、沟通能力。

3.评估病人现在的心理状态,有无焦虑及恐惧。

4.评估病人是否有医疗费用的担心。

5.评估病人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

(五)腹部体征的评估

腹部压痛,以左髂窝和盆腔部位明显。如有肌紧张、反跳痛提示出现坏疽。腹膨隆可两侧不对称,听诊时左右肠鸣音可不一致,缺血部位的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肛门指诊直肠周围明显压痛,指套血染。

三护理问题

1.疼痛腹痛由肠壁缺血、肠肌痉挛所致。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肠缺血坏死、肠蠕动过快所致腹泻便血、体液丢失有关。

3.活动无耐力由腹泻、便血引起贫血所致。

4.体温过高由坏死物质吸收、肠道细菌侵袭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所致。

5.腹泻由肠缺血坏死、肠蠕动过快所致。

四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疼痛减轻或缓解。

2.病人住院期间保证24小时机体需要量。

3.病人住院期间活动耐力逐渐增加,生活能够自理。

4.病人体温恢复正常;病人发热时能够得到护士有效的降温措施,舒适感增加。

5.病人主诉血便次数减少或恢复正常排便。

五护理措施

1.为病人建立安静环境,采取舒适体位,多卧床休息,贫血病人应尽量减少下床。

2.腹泻次数多的病人,指导病人肛周皮肤的护理,避免发红。

(二)心理护理

1.病人入院时热情主动接待,为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及规章制度。

2.耐心倾听病人主诉,安慰病人,稳定病人情绪。

3.突发的腹痛便血会给病人带来紧张、恐惧的情绪。应多巡视病房,关心病人,安抚病人的紧张情绪,减轻因紧张造成的血压升高,加重病情。

4.向病人讲解所需各项检查的目的、检查前准备及检查后注意事项,减少病人对检查的恐惧。

(三)治疗配合

1.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如有肌紧张、反跳痛提示出现肠道坏疽。体温高者可遵医嘱应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定期测量血压,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病人血红蛋白及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3.观察大便的量、色、质及次数。恢复期病人应预防便秘。

4.腹痛明显者可遵医嘱应用镇静、止痛药,慎用解痉、止泻药。

(四)用药护理

1.主要用药是抗生素和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的药物。应用抗生素时,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用扩张血管的药物时,应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调节静脉滴注速度,监测血压。注意配伍禁忌。

2.观察用药后作用及不良反应。

(五)健康教育

1.饮食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多吃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过冷、刺激性食物。吃营养高含膳食纤维多的饮食。

2.戒烟限酒。

3.保持乐观情绪,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4.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

5.注意观察大便,有异常及时来院检查。

6.出院后及时遵医嘱服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刘吉勇,杨崇美,叶远红,许洪伟.缺血性肠病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2年09期.

[2]杨华元;张明刚;王远新;韩春丽;施光美;卢家馨.缺血性结肠炎78例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