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建菊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正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通过摆摆、比比、画画、量量、说说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感知中形成概念,在操作中探索方法规律,形成各种学习能力。因此,充分发挥新教材中学具操作的功能和优势,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数课堂教学学具运用

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既能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又能突出学生主体,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欲。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发挥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即属于直观几何阶段。他们喜欢看一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和示范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听众”与“看客”,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几何知识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对学科的求知欲。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准备几组形状不一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且协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的拼之后,自己发现、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再通过延伸对拼、移的图形进行测量,计算验证,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讲解并不多,学生动手操作,兴趣得到了保持和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仅学会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加强操作,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细胞”,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概念性知识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大多数概念都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知识的好“帮手”,这就是———操作。在一次“平均分”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操作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概念。开始我发给每个学生10个小图片,要求先试着分成二堆,这一次收获可不小。从分的方法看,大多数学生对尚未教学的“平均分”知识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全班学生中虽然有15%是非平均分的分法,但有85%的学生已经应用了平均分的意义,即分成的两堆数量同样多。再就平均分的学生进行分析,等分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一个一个分,或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结果每堆各五个;第二种是根据估计每堆可以分3个,结果剩下4个,接着每堆再分2个,得到的结果也是每堆5个;第三种是从10个图片中取出4个作为一堆,这时剩下的另一堆是6个,通过比较6个比4个多2个,则从多的堆中取出1个,补到少的一堆中去。这些别具一格的“平均分”方法,是在学生动手的前提下,结合合理的想像得到的特殊收获。这样的操作活动,使难于理解的概念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得到了理解。

3发挥操作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数学概念和公式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单凭教师的描述和讲解教学效果都事倍功半,而如果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具体化、形象化,进行直观演示就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难点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出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分组,做如下操作运动:要求学生将几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看有几种拼法,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很快得出了七种拼法,接着让学生标明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把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乘起来,看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综合、推理,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连乘的积和体积的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体积的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长、宽、高这三个量,还牢固掌握了其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在操作中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4利用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操作学具,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并能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例如认识“除法的意义”,只有当学生用小棒、图片,自己去分一分时,才逐渐悟出什么是平均分,哪个是要分的总数,哪个是分成的份数或每份是多少的数。又如教学“圆周长的意义”时,可让学生动手摸摸硬币、纽扣、圆柱的周围,使学生理解这个“周围”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一条闭合的曲线,较难理解。通过触摸圆形实物,体验及初步理解其意义,教师借助手势说明由于圆的周长是一条闭合曲线的长,不能用直尺直接量出它的长度。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取直接的知识和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往往能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继续。加强学具操作,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总场北泉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