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陈泽智

身份证号码:12010419641004xxxx

摘要: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国家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国家和区域整体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建立模型来动态地监测土地利用效率的新途径,并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阐述如何通过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来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土地资源利用率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不仅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动产的价值水涨船高。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更大的重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直是我国重大的战略目标,如今在世界各国也达成了共识:利用土地资源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相关部门在保证开展工作合理合法的同时,还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如上文所述,我国目前关于土地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制度仍有待完善,这一现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延续。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尽快提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方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笔者在文章中提出了通过建立模型来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效率的新途径,并从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阐述了如何通过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来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期为相关土地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1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

1.1模型的基本原理

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是全新的土地研究利用的途径,其本质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来动态地监测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土地利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产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之间具有复杂而紧密的联系,而模型驱动力的综合性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内容。很多因素如技术水平、人口、富裕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地的利用率。而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则是经济的变化、土地规划管理的失误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并非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而联系这些因素的纽带则是土地的规划和土地的管理,因此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具有交叉相互作用。这也是科学地规划与管理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实现动态模型的构建,综合这些因素,并且与实际的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相结合,对其变化做出预测。

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各项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具有紧密联系的,这就是所谓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管理规划形式不同,相应的因素形式也存在差异。在不同规模尺度的因素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动态分析土地利用情况时,对于小范围的土地利用动态,不能使用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来预测,也不可以采用累积小尺度规模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影响时,选择动态模型十分重要,必须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型,并且合理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手段。

1.2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空间意义

空间区域的独特性和固定性,这是土地最为直观的特点。对于某一区域,其空间形式会在土地规划和管理的作用下,产生定量或者定性的变化。因此,为了合理地把握土地规划和管理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必须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需要运用很多技术,而GIS空间分析技术则是其中之一,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土地的利用效率时,需要采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叠合运算的方法,准确分析土地转移的情况,并对新增部分和来源加以识别。由此可见,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是有效的途径。

1.3土地综合规划动态模型

土地利用情况会在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推动下发生变化,以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为依据,在特定的时段,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在规划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剧烈程度,进而对土地管理和规划方案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

1.4土地规划管理的空间尺度转化模型

应根据不同的管理规划,来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使其能够对当地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土地生态问题。选择的规划模式应能够推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土地的使用率。因此,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研究区域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以及小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

2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2.1缩小指令性规划范围

扩大分区管制的独立效能,缩小指令性规划的范围,这是分析当前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当前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应进一步加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或者农田水利的分区管制。国家整体的土地占用年度计划,不再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其中,而是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计划管理,并报国务院审批。

2.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

对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一些观点认为,应将其纳入到计划范围,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由政府经济部门和市场对粮食的播种面积共同调节。这种调节模式与当前供大于求的市场趋势相适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2.3增加规划与管理的市场弹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应将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可以采用计划指标的方式。而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因招商引资而导致的缺口,可以适当使用计划外指标,但应保证确有必要,以及应在一定幅度内,并且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批。

3微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3.1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

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企业来说,应该设立专门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并且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运行机制,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对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加强可行性论证,深入市场和环境进行调查,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规划合理。

3.2土地使用集约化

由于类似油田企业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土地新增数量逐年加大,通过集约化手段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降低土地的使用量,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在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和未利用地,而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并且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土地污染,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门槛。

3.3实施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

大型占地工业企业要对土地资料做好统计、填报和等级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清查土地资产,深入实地现场进行核实。其次,要健全土地资产信息档案,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原始材料。最后,应该分类存放,专人负责,做好借阅和查询等后续服务工作。

3.4提升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对于现阶段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工作来说,从具体的规划管理技术层面进行创新优化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式,这种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就是指在具体的土地资源管理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优化控制,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规划管理效率和水平。针对这种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来说、其能够有助于辅助相应的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人员更为全面详细了解相关土地资源,并月能够针对这些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以及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规划管理的落实效果,对于土地资源应用的可持续化发展也具备理想的借鉴参考效果。此外,这种信息化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手段的应用还能够通过建模分析的方式来提升其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模拟分析,如此同样能够较好提升其利用率,避兔土地资源的闲置或是浪费问题的出现。

4结束语

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国家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国家和区域整体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进行分析,并且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如何通过加强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提高土地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子娟,顾春梅.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J].农业与技术,2013(8).

[2]李桂成.实施土地集约化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J].农业与技术,2015(20).

[3]王大良.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4(1).

[4]戴贻媛,陈鑫.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6).

[5]宋宁宁.浅谈我国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5).

[6]杜桂云.我国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赤子,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