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肠化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肠化的疗效观察

杨国军曾令东张文渊

四川省双流县中医医院四川双流6102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胃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论治。结果:对照组30例中,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30例中,治愈1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症状,对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逆转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肠化生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受累人群广泛,且有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特点,而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愈见增大,饮食不规律,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屡创新高。CORRER曾提出“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演变模式[1]。因此,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对于减少发病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十分必要。中医学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慢性胃炎肠化生的中医证型规律,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治疗,阻断甚至逆转胃癌前的病理改变,对于临床慢性胃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2],并经过内镜检查确诊,患者均有脘腹胀满、嗳气、胃脘痛、口干、纳呆、泛酸等自觉症状。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7~59岁;病程3~25年;对照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1~67岁;病程4~31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给予奥美拉唑18mg联合硫糖铝0.8mg,3次/d,空腹饭前半小时服用,4周为1个疗程。

1.2.2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辨明证型,其中肝胃郁热型12例,脾胃湿热型9例,脾胃虚寒型3例,胃阴亏虚型3例,肝郁犯胃型3例。

脾胃湿热型患者给予茯苓15g,苍术15g,厚朴15g,藿香10g,石菖蒲10g,陈皮10g,干姜10g,半夏10g,连翘10g;脾胃虚寒型患者给予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扁豆15g,山药15g,香附子10g,陈皮10g,吴茱萸10g,炙甘草10g;胃阴亏虚型患者给予白花蛇舌草30g,败酱草30g,北沙参15g,白芍15g,全瓜蒌15g,麦冬12g,山楂12g,川楝子10g,甘草10g;肝郁犯胃型患者给予白勺15g,柴胡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0g,吴茱萸10g,乌药10g,川楝子10g。各证型用药均1剂/d,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别,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胃酸分泌正常,胆汁反流消失,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胃镜显示: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消失;显效:胃酸分泌、胆汁反流有所改善,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胃镜显示: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减轻2个级度以上;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胃镜显示:慢性炎症有所减轻,腺体的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减轻,胃粘膜病变面积缩小1/2以上;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镜检查显示胃粘膜病变程度与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

2.2结果

两组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慢性胃炎伴肠化的症状都有所好转,对照组30例中,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30例中,治愈1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胃炎胃粘膜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充血水肿,并伴有泌酸腺功能的丧失,导致胃蛋白酶、胃酸、内源性因子的减少,破坏正常的胃肠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主要为抑制胃酸分泌,消灭和减少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使其损伤减少,维持正常的胃功能。由于慢性胃炎有发病周期长,且频繁发作的特点,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只能在用药的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因此很多慢性胃炎患者求助于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纳呆”等病范畴,病因多为长期的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所致,中医治疗重在辨明病因病机,探讨证型分布规律和本质,进行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中气日渐不足,脾失健运,甚则发展为中阳不振的虚寒病情,因此辨明证型,温补脾阳对于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伴肠化,在常规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辨证应用中药,对胃粘膜炎症性病变的消除、缓解,对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逆转有显著疗效。因此,临床观察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治疗,能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37-1740.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58-63.

[3]王丽双.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7-38.

[4]沈以理,要全保.慢性胃炎肠化及不典型增生80例中医病机证型分析[J].中医研究,2009,22(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