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要点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要点之我见

◆刘艳

◆刘艳内蒙古包头市第二十五中学014000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溯源、掌握知识的动力。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观察而达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然而,有的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方法不当、提问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我们必须把握提问教学运用的要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实际运用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

1.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柳宗元是什么样的人?《捕蛇者说》是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了哪几个事例?这几个事例是怎样衔接起来的?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次序来安排?这几个事例各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能力。例如《孔乙己》一课:作者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的?从小说对孔乙己衣着和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的什么性格特征?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用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属于分析性的提问,有的属于分辨性的提问,有的属于概括性的提问,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提出。

4.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如《白杨礼赞》一课:作者几次强调白杨树是一种“普通”的树,然而却是“不平凡”的树?“普通”的含义是什么?“不平凡”的含义是什么?(词义理解运用。)排比和反问的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本文第七段中的四个反问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修辞理解运用。)本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写楠木的目的何在?(写作手法理解运用。)

5.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驿路梨花》:本文对驿路梨花作了多次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美的语言欣赏。)本文的情节常常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安排情节的?(美的艺术构思欣赏。)本文的标题为“驿路梨花”,结尾又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美的主题欣赏。)

二、选择课堂提问角度

1.提问要准确严密。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严谨科学,内容要准确无误,表达上要字斟句酌,否则会产生思维的误导。

2.提问要启迪思维。启迪学生思维是课堂提问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选择提问角度的着眼点。课堂提问有记忆性的提问,也有思考性的提问。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课堂提问要以思考性提问为主,以记忆性提问为辅。记忆性的提问能促使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和基本事实,但只能视为浅层的提问。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进而作出比较和评价。

3.提问要突出重点。科学提问的逻辑关联性决定了提问的角度既要考虑到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更要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之所在,或是内容方面的,或是表现技巧方面的,或在某一局部,或在几个语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彼此关联、前后呼应、重点明确,使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产生深刻完整的印象。

4.提问要新颖有趣。课堂提问不能停滞在“对不对”、“是不是”的浅层,不能满足于一哄而起的热闹表象,而应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的深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三、体现提问主体地位

1.精心研究提问对象。正因为课堂提问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所以教师对提问的对象要有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与学生契合的思维衔接点。

2.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般原则,也是提问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被问到的机会。

3.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他们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的疑点,是教师备课时顾及不到之所在。通过教师解答或组织学生讨论,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弥补教师讲解之不足。有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经过认真思索的高水准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启发引导,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肯定与鼓励。

4.注意提问态度。教师提问的态度是和提问的效率密切相关的。亲切的提问能唤起学生答问的激情,热情的鼓励能催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坦率的态度能获得学生高度的信任。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态度要和蔼,要有师长的风范,言语要有礼貌,使学生感到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好像在家中跟慈父慈母讨论一样轻松。对于学生的回答,一要全面评价,二要鼓励多于批评。

提问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引导下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只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提问中的主体地位,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思维不断受启发,知识不断被深化,进而在学习上由量的积累升华为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从而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