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治及自我保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高血压诊治及自我保健

邢晓红1,黄琼2

1.湖北省黄石市委市政府机关医务室,湖北黄石435000

2.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中心院区,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高血压患者日益增多。高血压病除了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的病痛外,还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当前,将医疗行为全部归属医务人员是欠妥的,也是不可能的,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除医护人员外,病人及其家属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的病是七分治三分养,有的病则是三分治七分养。所谓的养大多是指调养与护理。调养与护理在疾病治疗与康复中不应该是配角。所以对高血压患者加强健康指导,增进有关疾病知识,发挥病人及其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高血压;诊治;保健

【分类号】:R7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功能的损害,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延缓高血压引起的病理变化,延长患者生命,减轻痛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非常重要。

1概况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和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不同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目标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推荐使用24小时长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除评估诊室血压外,患者还应注意家庭清晨血压的监测和管理,以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健康教育

2.1高血压相关知识指导: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是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概念、临床表现、病因及危险因素,血压的正常值和异常值范围,血压控制的目的、目标与治疗原则,高血压各种并发症的预防等。对患者进行自我知识宣教,纠正患者的认知误区,并用简短易懂的语言制成卡片或小手册,使患者对疾病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2生活行为方式指导

2.2.1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应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应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中国营养协会概括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一二三四五,第二句话是红黄绿白黑。一是指一袋奶。二是指每日250g碳水化合物。三是指每日三份蛋白食品。四是指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指每日500g蔬菜和水果。红指红葡萄酒,每日饮50-100ml。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玉米、西红柿。绿指绿茶。白指燕麦粉和燕麦片。黑指黑木耳,每日10-15g。

2.2.2运动指导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与BMI呈显著正相关[1]。适量运动有保持体重及巩固药物疗效的作用,指导患者根据机体状况和年龄其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运动强度遵循个性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心率达到180或170减去年龄为宜,3-5次/周,20-60min/次[2]。选择适当运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告知患者血压有明显的昼夜波动,一般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若选择清晨运动时,应先服药和进食30min后再进行。

2.2.3戒烟限酒吸烟与饮酒都会使血压升高。烟中的尼古丁可以刺激肾上腺分泌儿茶酚胺,加快心率,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即使服用降压药物也会影响降压效果。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输出量增加,并间接引起肾素等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指导患者自觉戒烟,务必减少吸烟量至每日5支以下。饮酒每天不超过50g乙醇的量。

2.2.4生活起居指导劳逸适度,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特别是良好的睡眠对控制高血压尤为重要,睡眠不足极易导致血压波动。早晨起床时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先在床上仰卧,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然后慢慢坐起,以防起床过猛,造成晕厥等意外;此外要避风寒,注意保暖,根据季节气温不同及时增减衣物,洗脸、刷牙时易用温水,避免突然冷刺激使毛细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2.2.5心理指导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高血压的转归、预后和治疗效果。若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消除对高血压的恐惧和悲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改变急躁脾气,学会转移、释放、自我控制情绪。

2.2.6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忌排便过分用力致血压升高。日常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适量饮水,也可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以润滑肠道,进行腹部按摩,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

2.3用药指导及依从性教育

2.3.1指导患者应严格按医嘱正规服药、合理服药、坚持服药,不可擅自停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种类及药量,不可改变服药间隔时间或漏服药物,以免导致血压波动或突然升高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教育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降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把血压降下来,最终目的是减少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肾脏的损害,降低病死率。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及按时按量长期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服药依从性及自我保健意识。

2.3.2正确的服药方法根据药物的类型和剂型掌握合理服药时间。如短效药每天3次,在血压高峰出现之前0.5-1h服用。第一次服药在清晨醒后即服,不可拖延时间,最后一次服药应下午六点之前,不可在睡前、尤其是睡前2h内服药。长效、缓释剂应在清晨醒后即整片吞服,每天只服用一次,这种服药方法对防止上午高血压有重要意义,又不使夜间的血压过度下降,起到稳定24h血压的作用。

2.3.3正确应对药物反应让患者了解药物名称、用法、剂量、注意事项及毒副作用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告知患者坐位或卧位服药后最初几个小时内禁止突然变换体位,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变换体位时应缓慢,尤其是睡前服药者,夜间起床排尿时更要小心。服药后如有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乏力等,应立即平躺,头低足高,以增加脑部供血。

2.3.4血压的控制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90mmHg。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的降压目标水平,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3]。血压以逐渐降低为宜,不可降得过快、过低,以免引起心脏、肾脏供血不足,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意外等。

2.3.5自我检测血压的指导指导患者采用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即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的四定原则。患者在测量血压前30min,不要吸烟,避免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并在安静状态下休息5min后再测量血压,测量时血压计与心脏在同一水平,连测三次,取平均值。在治疗期间应每天测量血压并记录,以便及时准确的了解血压变化情况,方便随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目前,高血压的控制对策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的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准确执行治疗方案,不注重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对治疗的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康复和预后。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加强了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患者长期配合治疗的自觉性;同时使患者掌握了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的正确方法,并按要求调整了自己的服药方法及生活方式,有利于患者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方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规范其服药及生活行为方式,更有效的控制好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3.

[2]庄芹,陈招娣,曾红霓.社区护理干预对控制高血压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A):624.

[3]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