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向四艳

(湖南省岳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414100)

摘要:目的探讨肋骨骨折诊断中实施16层螺旋CT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间70例肋骨骨折患者实施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6层螺旋CT技术及DR检查,①分析了解患者实施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②分析了解两种检测方式下不同体位及处理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实施16层螺旋CT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与DR检查相比明显较高(P<0.05),实施16层螺旋CT技术对肺挫伤、气胸、胸腔积液的诊断准确率与DR检查相比明显较高(P<0.05)。DR检查中正位摄片检出率为82.9%,斜位检出率为77.1%,切线位检出率为60.0%。16层螺旋CT技术检测时VR重建检出率为81.4%,MPR重建检出率为100.0%,CPR重建检出率为100.0%。结论肋骨骨折诊断中实施16层螺旋CT技术效果优良。

关键词:肋骨骨折;诊断;16层螺旋CT技术;效果

肋骨骨折是胸部损伤患者最为常发的骨折类型,临床发生率可达胸廓骨折的90%,多在成人中发生[1]。DR检查即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是目前临床进行骨科疾病诊断的常用方式。但当前临床实践结果显示,实施DR检查极易出现漏诊,延误患者治疗。目前在医疗技术支撑下,16层螺旋CT技术在骨科疾病诊断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本院为进一步明确16层螺旋CT技术的运用效果,对本院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间70例肋骨骨折患者实施了16层螺旋CT技术检查,并与DR检查结果实施了对比。现将患者检查效果行回顾性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间70例肋骨骨折患者实施研究。患者中含有男性3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跨度22-75岁,平均年龄41.2岁(s=9.6);受伤到手术治疗时间1.5h-16d,平均时间为6.5d(s=4.7);合并症:肺挫伤6例,气胸10例,胸腔积液13例。

纳入标准:存在胸部外伤史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患者入院时存在不同程度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通过临床检查、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肋骨骨折患者;研究过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原发性严重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肋骨创伤或手术史患者;妊娠或哺乳状态患者;其他骨折疾病患者;躁动患者;认知、沟通、精神、意识障碍患者[2]。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6层螺旋CT技术及DR检查。16层螺旋CT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Emotion16层螺旋CT_进行检查,相关检查参数为:管电流200-300mA,管电压为120kV,层厚2mm,重建层厚为0.625mm,重建间隔为1mm,窗宽为300HU,对患者肋骨实施扫描,获得患者骨窗、肺窗图像,于骨窗位对轴位肋骨图像实施分析,重建标准窗。检查后将所有数据传至Vitrea工作站实施后处理,设置0.625mm层厚状态下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相关重建技术。

DR检查:实施德国西门子MultixDR系统检查,对患者实施前后或后前位、斜位、卧位下摄片,获取图像。

检测结束后由3名影像科具有丰富经验、理论知识强的医师实施联合阅片,遵循少数服从多数。

1.3观察指标

①分析了解患者实施两种检测方式对肋骨骨折及合并症的诊断效果。

②分析了解两种检测方式下不同体位及处理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1.4数据统计

用SPSS19.0软件处理,用率表示检测结果准确性,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实施两种检测方式对肋骨骨折及合并症的诊断效果分析

2.2两种检测方式下不同体位及处理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患者实施DR检查中正位摄片确诊58例,检出率为82.9%;斜位摄片确诊54例,检出率为77.1%;切线位摄片确诊42例,检出率为60.0%。

患者实施16层螺旋CT技术检测时VR重建确诊57例,检出率为81.4%;MPR重建确诊70例,检出率为100.0%;CPR重建确诊70例,检出率为100.0%。

3讨论

肋骨在人体胸部两侧均匀分布,共有12对。肋骨与胸骨、胸椎相连可构成完整胸廓,当人体出现胸外伤后,极易引起肋骨骨折。肋骨骨折的出现将会引起患者明显胸部疼痛,严重时将影响患者正常呼吸,导致患者休克。及早了解患者骨折状况,并对患者实施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DR检查是在传统X线检查基础上,将X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的检测技术,该检测方式与传统X线相比可有效减少患者检测辐射,且检测时间明显缩短,操作更为简单,图像质量明显提升,在骨小梁显像效果优良[3]。16层螺旋CT技术是在传统CT上形成的多层螺旋CT,该技术不仅继承传统CT检测迅速、操作简单、辐射小特点,还可进行后期重建技术,获得患者检查部位三维图像,便于从多体位观测患者病灶,显像效果更优。本次研究中CT检查对肋骨骨折及合并症的诊断效果均明显优于DR检查,且对肋骨骨折诊断准确率可达100.0%,分析原因是:①实施DR检查时图像质量不佳,且解剖结构重叠位置、隐匿部位及微小病变难以检出,极易出现漏诊及误诊;而16层螺旋CT技术分辨率明显提升,图像更清晰,可减少重叠影、微小病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4]。②实施16层螺旋CT技术检测时间更短,可减少患者呼吸疼痛导致的伪影[5]。③16层螺旋CT技术后处理技术较多,可多角度、立体、清晰显现病灶,且MPR重建和CPR重建检测准确率均可达100.0%。

综上所述,肋骨骨折诊断中实施16层螺旋CT技术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卢暄,卢平明,张雪宁,等.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30(4):642-645.

[2]蔡洪涛.多层螺旋CT及多维重建技术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探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3):45-47,55.

[3]林家健,黎洁飞,尚来换,等.16层螺旋CT与DR胸片在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5,9(4):29-30,68.

[4]王宝华,许松云,逢鑫,等.多层螺旋CT与DR诊断肋骨骨折的对比[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1):1001-1002.

[5]徐清珍,郭俊,于佳根,等.用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