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喻朝霞潘陶强黄启梅张云荣胡小安马俊张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安徽安庆246000)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病理表现,为疾病诊断与鉴别提供有利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8年4月接受的60例经病理学诊断为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女性患者的生殖系统组织标本,采取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患者腺瘤样瘤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0例腺瘤肌瘤的临床表现为痛经及月经时间延长、下腹部疼痛、腰部疼痛;病理检查出48例患者为子宫腺瘤样瘤,7例为卵巢腺瘤样瘤,5例为输卵管腺瘤样瘤;大体检查腺瘤样瘤均为实性结节,部分为小囊腔且囊内有液体。镜检瘤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一,呈腺样及腔隙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均表达CK、Vimentin、HBME-1,细胞浆与细胞膜可表达阳性。结论:腺瘤样瘤属于间皮良性肿瘤,借助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的方法,可以对本病进行诊断及鉴别。

【关键词】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043-02

腺瘤样瘤属于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生殖系统中,对于女性患者,腺瘤样瘤多发生在子宫,卵巢与输卵管中比较少见[1]。腺瘤样瘤的临床表现及术前检查并无特异性,因此即便借助当前先进的影像技术也常常无法进行明确的诊断,并且因为患者常常合并生殖系统其它疾病,这也使得术前诊断中常常出现误诊及漏诊的情况[2]。本次研究就针对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希望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8年4月接受的60例经病理学诊断为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1.6±3.1)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所有患者在术前检查前并无特异性的症状,主要是因为生殖系统其它疾病行手术切除或行剖宫产术检查时偶然发现存在腺瘤样瘤。

1.2方法

所有的标本均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然后常规的梯度酒精脱水、浸蜡、石蜡包埋,获取3~4μm厚的切片,对切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主要采用SP法,使用到的抗体CK、Vimentin、HBME-1、CEA、EMA均采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有限公司。免疫组化染色后依据结果将判定标本为4级,具体如下:(1)阴性。0,小于5%的细胞染色成功;(2)局灶阳性。1+,5%~10%的细胞染色成功;(3)阳性。2+,10%~50%的细胞染色成功;(4)弥漫阳性。3+,大于50%的细胞染色成功。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患者临床指标

术前诊断60例患者中子宫肌瘤32例,占53.33%,附件占位28例,占46.67%。患者临床表现为:出现痛经及月经时间延长的24例,占40.00%;下腹部疼痛15例,占25.00%;腰部疼痛6例,占10.00%;无自觉症状在行常规剖宫产术检查时发现子宫占位15例,占25.00%。手术类型:行全子宫切除的有34例,占56.67%;次全子宫切除8例,占13.33%;一侧附件切除7例,占11.67%;检出瘤样病变11例,占18.33%。

2.2病理检查情况

60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8例为子宫病变,其中26例为单纯性子宫腺瘤样瘤,22例合并其它疾病:伴多发性平滑肌瘤14例,腺肌瘤5例,伴卵巢畸胎瘤2例,伴卵巢成人型颗粒细胞瘤1例;7例为卵巢腺瘤样瘤;5例为输卵管腺瘤样瘤。腺瘤样瘤结节直径在0.7~5.8cm,多数结节直径在1.5~3.2cm。大体检查结果显示所有病例都为实性并呈结节状,没有明显包膜存在;组织切面呈现灰白色,大多数可以看见旋涡状结构,部分病例可见小囊腔病灶,内部存在少量的黏液。镜检结构显示患者肿瘤细胞为大小不一管样或者腔隙样结构,形成呈现不规则形或者圆形,部分腺腔中可见兰染的黏液。

2.3免疫组化染色

所有的肿瘤细胞均表达CK、Vimentin、HBME-1,其中CK细胞膜及细胞浆为弥漫阳性;Vimentin细胞浆为弥漫阳性;HBME-1细胞膜弥漫阳性。

3.讨论

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在以往研究的比较少,主要是因为疾病的临床中比较少见。然而,近些年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多,该肿瘤好发于子宫部位,并且多见于处于生育期的妇女[3]。子宫腺瘤样瘤临床表现上并无特异性的表现,且瘤体隐秘,因此很难检出,大多数患者是因为子宫其它病变行手术切除时或者在剖宫产术时被发现。

本次研究针对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在术前诊断患者为子宫平滑肌瘤、附件占位等,在临床表现上同大多数的子宫疾病相似,因此很容易误诊为子宫平滑肌瘤。但是仔细判别,平滑肌瘤与腺瘤样瘤在大体和形态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是子宫腺瘤样瘤大多单发,少数呈现多结节,通常位于浆膜下方或者近浆膜肌壁位置,内膜下比较少见。大体检查腺瘤样瘤为实性的结节,不存在明显的包膜,部分病理可见囊腔,内部存在少量的黏液,部分瘤细胞空泡状[4]。镜检可见大小不同的管腔,内部可见黏液,这与常见的肌瘤存在很大的差异。

腺瘤样瘤合并其它疾病并不少见,本组中22例患者合并其它疾病,主要为多发性平滑肌瘤、腺肌瘤、卵巢畸胎瘤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病理医师在取材时检查不仔细,很可能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在腺瘤样瘤中,发生在输卵管及卵巢位置的腺瘤样瘤,在诊断的时候需要区别于转移瘤。其中转移瘤大多来源于胃肠道,细胞异型性非常明显,借助一些胃肠道相关的标记物如CK7、CK20、CDX-2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进行鉴别诊断。

子宫腺瘤样瘤,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平滑肌增生,呈现束状或者簇状。以往常常认为平滑肌为残留成分,但是近些年的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存在明显的平滑肌增生情况,属于腺瘤样瘤,是腺瘤样瘤的一种特殊类型,且常常表现为平滑肌—腺瘤样瘤[5]。暂且不论平滑肌—腺瘤样瘤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肿瘤,通常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的腺瘤样瘤属于一种良性间皮来源肿瘤,肿瘤在切除后不复发,因此具有很好的预后,所以应用手术切除治疗,一般术后肿瘤不会出现复发情况。针对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需强化对疾病的认识,以降低漏诊及误诊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宪.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误诊原因分析(附23例报告)[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3):569-570.

[2]岳君秋,王行富,王明伟,等.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2,39(4):435-438.

[3]卢沭雄,王璇,周晓蝶,等.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5):505-509.

[4]周东华,田杰,陈莹,等.子宫腺瘤样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3):265-268.

[5]王晨羽,杨海峰,罗津奇,等.子宫腺瘤样瘤59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30(12):977-980.

作者简介:喻朝霞,女,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