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血透患者建立血管通路并进行有效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针对血透患者建立血管通路并进行有效护理

何萍敏

(广西陆川县人民医院广西陆川537700)

【摘要】目的:阐述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方式,并针对每种建立方式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血管通路建立方法,以分析各种建立方式的优势和劣势,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结果:40例行血透治疗的患者中,30例动静脉内瘘穿刺,10例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结论:在选择血管通路建立方式时,由于各种建立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因此,需要考虑患者病情及血管条件、治疗目的等因素选择符合患者需求的建立方式,并实施对应护理措施。

【关键词】血透患者;血管通路;建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153-02

血管通路是急慢性肾衰竭和急性中毒患者进行及时有效血液透析治疗的先决条件,可以说建立血管通路,尤其是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透的基本保证。此外,只有保护好血管通路、延长其使用时间,才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所以我们把血管通路称作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在临床上,血管通路分为两种,分别是临时性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之所以有两种区分,是根据所用时间长短决定的[1]。血液透析建立血管通路,其主要是将血液引出体外再返回体内的通道,达到治疗急性肾衰、慢性肾衰急症的目的。为了分析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方式,探究各种血管通路建立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本次研究以本院性血管透析患者40例作为分析对象,现把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为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在本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计40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0.8±3.6)岁。其中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以及急性中毒分别是16例、15例、9例,患者透析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4.5小时。30例动静脉内瘘穿刺,10例颈内静脉留置导管。

2.血管通路建立方法

2.1第一种方式

动静脉内瘘穿刺包括区域穿刺法、扣眼穿穿刺法及阶梯穿刺,下面简述之:

(1)动静脉内瘘穿刺法

该方式主要是维持慢性血液透析,经此法实施,形成内瘘,在短时间内血液透析可不必重复实施。由于此种方式在体外没有相连的导管,因此,就避免发生导管脱落、大量出血以及发生感染的状况。另外,内瘘形成,血栓和阻塞的发生情况也会大大减少[2]。该方法唯一的不足之处是粗针,导致患者痛感强烈。

(2)钝针穿刺法又称为扣眼穿刺法

指每次穿刺由同一名护士按照同一进针点、同样的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进行穿刺,使之形成皮下隧道,即“扣眼”,隧道形成后将锐针改为钝针穿刺,沿着隧道进行穿刺的方法。

第一步:剥痂,皮肤消毒后用7号无菌针头剥除穿刺点的血痂。

第二步:扣眼,口穿刺,-剥除血痂后再次消毒,用16号内瘘穿刺钝针进针穿刺点。

第三步,捻针进针。

第四步,穿刺成功,妥善固定。

长期使用钝针扣眼穿刺法的患者胳膊仅留下的2个穿刺针眼,外形美观,患者接受度高.穿刺疼痛程度降低,无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穿刺失败率降低,拔针后压迫时间缩短,最大程度的保护血管,但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较高。

(3)阶梯式穿刺

呈阶梯式确定3~5个等距离排列的穿刺点,每个穿刺点间隔约1.5~3.0cm,同一患者间隔距离相同,透析治疗穿刺时每次依顺序由近心段向远心段,或由远心段向近心段穿刺,当所有穿刺点按顺序轮回使用1次以后再从第一个穿刺点开始,如此重复使用。阶梯式分点穿刺法有利于内瘘修复,可保持动静脉内瘘的完整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2.2第二种方式

即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相比于上述提到的两种方式,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法是使用率较高的一种。之所以受到临床上广泛应用,是因为它有以下几点优势:

(1)能够避免血流量不稳定的状况发生;

(2)体位对其实施并无影响;

(3)穿刺部位固定便利;

(4)可反复置管(若留置时间加长)[3]。

总之,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的特点。另外,由于置管位于右侧颈内静脉,因此,对胸膜不会造成过多的损伤。加之静脉血流方向和重力方向并不相冲,使得血栓和血管狭窄发生概率微乎其微。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缺点为易发生出血、感染,形成血肿。

3.讨论

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基本要素。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血液透析的质量。血液透析护士是护理及维护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的第一使者,保护血管通路,是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无菌操作对保护血管通路十分重要。透析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管理,做好病员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家属获得保护血管通路的知识,对精心护理血管通路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护士及患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各种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血管通路建立方法主要包括动静脉内瘘穿刺法、直接动静脉穿刺法、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等。各种血管通路建立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及血管条件、治疗目的选择更有利于患者的血管通路。针对血管通路的护理方法,根据不同建立方式分为几套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3.1钝针穿刺法护理措施

在扣眼形成前穿刺尽量安排同一位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直至扣眼形成;使用无菌眼科镊祛痂,如血痂很难祛除,在穿刺前15min使用消毒棉球盖在痂上以软化痂;对于钝针穿刺失败者,谨慎使用锐针。正确的穿刺方法直接关系到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和使用寿命。正确运用扣眼法穿刺,可防止内瘘血管瘤形成,同时对内瘘血管长度要求相对较低,且穿刺成功率高,同时能明显降低穿刺疼痛程度。扣眼穿刺最大的缺点是易于并发穿刺点渗血、皮下隧道感染、隧道闭合、血管瘤形成等。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护理对策;一旦发生并发症,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

3.2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

操作流程为:拆除包扎(检查固定和患者皮肤局部是否存在渗血、红肿现象)—消毒处理(依次消毒肝素帽、导管口及周围皮肤)—抽吸肝素盐水(动静脉管腔内)并弃去—查看有无血栓(即刻夹紧管夹)—推注透析所需肝素—连接透析管路—透析[4]。为了确保血流顺畅,应及时调整患者体位或者转动导管调整导管位置。同时,做好透析结束后的工作,通过无菌注射器(10至20ml)注入5至10ml生理盐水于动脉端和静脉端中,以保证管腔内无残留血液。之后,为了防止管腔内血栓形成,可通过注入肝素钠处理[5]。

综上所述,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安全、充分的前提。血透患者在血管通路的建立过程中,应了解每一种建立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同时,护理人员要做好每一种建立方式的针对性护理措施,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曲艳辉.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9):206-207.

[2]冯欣岚.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11):2179-2180.

[3]李廷闪,耿志英.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361-362.

[4]刘杨保,邱先梅,吴丽.紧急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08):1243-1244.

[5]吴秀红.如何加强血透病人血管通路的护理[J].求医问药,2012,12(1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