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价值

彭芳

彭芳

〔摘要〕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关注了人文环境的教育价值,该课程教学关注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地理环境教育

1地理教学理念的环境教育,突出了全面发展的理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实质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其一是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以地为本”的人地观,如地理环境决定论;其二是强调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作用的“以人为本”的人地观,如唯意志论;其三是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如人地关系协调论。前两类观点,只强调人地关系中单方面的因果关系,带有明显的片面性,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危机的根源所在。与前两类观点相比,人地关系协调论是人地关系思想的一大进步,是现代科学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地理教育把人地关系协调论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加以贯彻,时至今日,重视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普遍遵循的重要地理教学思想。高中地理课程把人地关系作为主线,通过地理教学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人地关系的最高追求水准,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地理学科是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由此决定了可持续发展既是新的地理学思想,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标准》的各部分都有充分体现,如在“前言”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环境教育的终极,即可持续发展,为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构建了总体框架。

2地理教学目标的环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与环境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知识,使他们有能力作出科学的判断;发展学生识别、分析和尝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些目标要求无不透视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高中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地理教学内容的环境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课程要使学生理解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懂得人口的增长对地球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标准》必修模块中专列出了“人口与城市”这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地理课程要使学生懂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必须爱护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标准》必修模块中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选修模块“环境保护”中还专门列出了“资源问题与资源利用、保护”这一内容,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消耗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地理课程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在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密切性,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地放弃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标准》必修模块中的“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选修模块中“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自然灾害与环境”、“环境与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等均涉及环境的相关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是渗透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地理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全方位诠释了环境教育的功能,为地理课程更好地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保障。地理课程使环境教育与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而且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将这些科学知识转化为良好的道德、信念、风尚及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地承担起对人类社会应尽的环境义务,这就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环境教育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四川省邻水县石永中学38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