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 2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钟六珍李建煌

钟六珍李建煌(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预防保健所广东深圳518102)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427-02

2010年9月2日,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某工业区多名工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为1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1事件经过

2010年9月2日10时起,街道人民医院及其社康服务中心陆续收诊到多名急性胃肠炎患者。至21:00时,共收诊43名不同程度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经支持及对症治疗,两天内痊愈出院。

2流行病学调查

2.1食谱调查

2010年9月1日该工业区食堂晚餐食谱为:清炒土豆丝,炒包心菜,烧鸭,炸鱼,青椒炒鸡翅尖,腊肉炒辣椒,炒空心菜。其中烧鸭、回锅肉及鸡翅尖为外购的熟食,经改刀后自己另行加工,其余食品均是自己加工生产。43名患者当晚均在该食堂就餐,此外并无共同就餐史。

2.2现场卫生学调查

调查发现,该工业区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食堂食品处理区布局不合理,设有冲水式卫生间1间,粗加工、切配烹调未严格分区,无配餐间;冰柜中回锅肉熟肉和生鲜肉、火腿肠混合存放,存在交叉污染的风险;食物未见保温设施;生产加工用水为市政自来水,生产使用的调味品、其它辅料近日未更换。食堂从事食品加工工作人员否认近期有胃肠道疾病临床表现。

3临床表现

9月1日晚于该食堂内就餐人数为110人,其中43人发病,罹患率为39.09%,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发现,最早出现不适的时间为9月1日23时,最迟出现症状的时间为9月2日10时,发病高峰期为9月2日4时至5时;发病最短潜伏期为5小时,最长潜伏期为16小时,平均潜伏期为10.2小时,高峰期为11小时。腹痛43人(占100%),主要是上腹及脐周疼痛,以隐痛、阵痛为主;腹泻43人(占100%),腹泻物多为水样便,腹泻3次以上的患者31人(占72.09%);呕吐10人(占23.26%),1~8次/d;头痛3人(占6.98%);头晕25人(占58.14%);发热7人(占16.28%),体温37.3~38.3℃;血常规检测人数37人,其中白细胞计数升高31人(占检测人数83.78%)。

4实验室诊断

共采集样品26份:采集该工业区食堂剩余食品3份、厨具拭子4份、患者肛拭子18份、腹泻物1份,肛拭子及腹泻物样品均为用药后的样品。依据GB4789.10-2010、

GB/T4789.6-2003、GB4789.4-2010、GB/T4789.5-2003、GB/T4789.7-2008、

GB/T4789.14-2003、GB/T4789.11-2003及WS289-2008对采集样品分别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霍乱弧菌分离鉴定。经检测,在其中7份肛拭子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经血清学分型鉴定,血清型别一致,均为型O3:K6。菌株在TCBS平板上呈圆形、绿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直径2-3mm,用接种环轻触有口香糖质感;在科玛嘉弧菌显色平板上呈圆形、紫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直径2-3mm。所有菌株生化试验结果一致,为:氧化酶、葡萄糖、甘露醇、赖氨酸、3%NaCl蛋白胨水、7%NaCl蛋白胨水均阳性,蔗糖、乳糖、硫化氢、VP、ONPG、精氨酸、无盐蛋白胨水、10%NaCl蛋白胨水均阴性。

5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及病人临床症状,对照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WS/T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证实为一起由于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湾、海岸线区域、盐湖及海产品中[1]。食品食用前未加热处理或加热不彻底,加工食品用具、容器或食品储存场所生熟不分、交叉污染,都会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夏秋季节在南方和沿海地区经常由于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血清型O3:K6菌株是引起深圳地区2007年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主要血清型[3]。

本起事件中,由于该食堂并未对食品进行留样,不能采集到当晚的所有食品进行检测,在采集的3份剩余食品样本中均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另外,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仅对中毒人员进行了食谱调查,没有对食谱中所有食品的食用人数进行调查,故不能做某一食品与致病的相关性分析。流行病学分析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不能确定引起本次事件的问题食品。调查发现根据该食堂设施设备及对食品的处理方式上,怀疑导致本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受污染的食品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而食用前加热并不彻底。

对疑似食物中毒的调查工作中,样本采集应全面,应尽可能包括所有食品及患者患者肛拭子;对食谱的调查应包括所有食品的被食用情况,从而才能分析所有种类的食品与致病的相关性。

对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卫生监督部门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一是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加强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本次事件中发现该食堂有外购熟食的现象,因此对食品链的监管工作也不容忽视。二是加强对群众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普及,建立群众举报制度,对举报的无证经营食堂,一经发现应严肃处理。三是鉴于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特性,本地区应加强夏秋季对海产品的监测。

参考文献

[1]马光刚,郭福生,王娟,等;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动物检疫2002,(09)

[2]邓友华,黄念先;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7年8月第13卷第8期

[3]兰全学,林一曼,石晓路,刘涛,扈庆华;深圳市2007年食物中毒分离副溶血弧菌的实验室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11月第19卷第11期:2570-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