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危急值218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心电图危急值218例分析

江山刘蕾

江山刘蕾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心电图室,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危急值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218例心电图危急值报告的特点、流程及结果等,总结心电图危急值报告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结果:我院心电图危急值的分布特点:住院患者136例,占62%,门急诊患者82例,占38%。急性心肌梗死102例,占47%;急性心肌缺血、损伤5例,占2%;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56例,占26%;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55例,占25%。危急值发生人群老年人大于中青年。结论:心电图危急值项目的制定、报告的及时性、流程的规范能明显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安全,应尽快在各级医院实施;危急值项目应尽快统一。

关键词:心电图;危急值;应用价值

Analysisof218CasesofECGCriticalValueJiangShan.TheElectrocardiogramofWanbeiCoalGroupGeneralHospitalSuzhou,Anhuiprovince,234000,China,E-mail:ss562575@163.com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applicationofelectrocardiogramECGcriticalvalues.MethodAnalysisofthefeatures,processandresult,etcof218casesofcriticalvalueofECGtreatmentmeasures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4toDecember2014,summarizingtheimportanceoftheECGincriticalvalueanditsapplicationvalue.ResultsTh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ECTcriticalvalue:136caseswereinpatients(62%);82caseswereoutpatients(38%);102caseswere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47%);5caseswereacutemyocardialischemiaandinjury(2%);56caseswerelethalrapidarrhythmia,(26%);55caseswerelethaltardyarrhythmia(25%).Criticalvalueintheelderlyisgreaterthantheyoungcrowd.ConclusionsThedevelopmentofECGcriticalvalue,timelyfeedbackandprocessspecification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fatalityrateincriticalpatients,improvingtheprognosisofpatients,withmedicalsecurity,whichshouldbeimpliedinhospitalsatalllevelsassoonaspossible;theprojectofcriticalvalueshouldbeunifiedassoonaspossible

【keywords】electrocardiogram(ECG);Criticalvalue;Applicationvalue

危急值指该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的指标,所以危急值(CriticalValue)也称为紧急值或警告值[1]。近年来,医院等级评审迅速开展,促进了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各大医院落实,如何快速准确上报和及时处理危急值是保证患者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前提。现将我院2014年218例心电图危急值分析如下,探讨其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心电图危急值资料共218例患者。其中住院患者136例,门急诊患者82例;男性132例,女性86例;60岁以上(包含60岁)149例,60岁以下69例。

1.2仪器设备

均采用日本光电9130P型和1250P型心电图机,进行心电信息采集,经日本光电心电信息管理系统传输,12导同步分析、保存,由心电图专业人员进行阅图诊断。

1.3我院心电图危急值报告项目及范围

(1)全心停搏;(2)急性心肌缺血;(3)急性心肌损伤;(4)急性心肌梗死;(5)致命性心律失常:①心室扑动、心室颤动;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多源性、RONT型室早;④频发室早合并QT间期延长;⑤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⑥心室率大于每分钟180次的心动过速;⑦二度二型及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⑧心室率小于每分钟40次的心动过缓;⑨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⑩24小时持续2.7秒以上无P-QRS-T波群,头晕、晕厥导致长时间的停搏,可导致阿斯综合征,持久停搏导致死亡。

1.4危急值处置流程

发现危急值心电图→核查并确认危急值→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医护人员→嘱其在心电信息管理系统中查看危急值报告并即刻通知经治或值班医师→送出危急值报告单并记录。

2.结果

2.1我院心电图危急值最多的科室是重症监护室,其危急值项目主要为急性心肌梗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其次为急诊科,其危急值项目主要为全心停搏、急性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然后是心内科,其危急值项目主要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合并QT间期延长;其它内科系统危急值发生率依次为呼吸科、神经内科等,其它外科及门诊心电图危急值相对较少,住院患者心电图危急值总发生率高于门急诊,占62%。

2.2心电图危急值项目在不同年龄的发生情况:根据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划分标准[2]将218例患者划分为两组:60岁以上(包含60岁)共149人为老年组,60岁以下共69人为中青年组。老年组心电图危急值发生项目主要为急性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共67例;其次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等。中青年组心电图危急值发生项目主要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共39例,其次是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值发生人群老年人大于中青年。

3.讨论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实施,使医院内部形成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心电图危急值的上报使临床医师在几分钟内即可得到患者的心电图信息,为抢救及实行最佳诊疗措施赢得了时间,大大提高了急诊抢救成功率。

本文分析了我院2014年心电图危急值数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心电图危急值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且危急值项目以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为主,占老年组45%,说明严重心血管事件与年龄的正相关性,SusanE.Howlett等也有类似研究结论[3]。而中青年组则以快速心律失常为主,严重的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急需快速干预和处理。所以心电图医师需要即刻检查和快速专业诊断,并与临床医师通过危急值制度形成联动反应,将急诊、住院患者的危急值报告迅速传给经治医师,门诊患者的危急值除上报门诊医师,还要协以急救措施,并通知急诊科医师参与救治,这要求心电图医师兼有急救知识,熟知危急值项目及处理流程,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本文研究发现我院心电图危急值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和心内科,这就要求心电图医师要严密监视这些科室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危急值,及时上报。

危急值制度的完善实施不仅需要临床和医技科室的协作,还需要先进的心电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载体,通过心电管理系统使患者危急值报告即刻传至各临床终端,临床医师能够迅速阅读危急值报告,快速实施急救。我院自2013年1月实行心电信息化管理后,患者危急值报告通过信息化处理迅速传给临床医护人员并长期电子化保存,明显提高临床诊治和会诊效率。本文研究的218例心电图危急值患者经上述危急值处理后均得到了及时救治。

危急值报告制度是由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在患者安全目标中首次提出的,国内大多数医疗机构在2002年以后开始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4],并对危急值项目及范围进行制定,在应用中修改、总结,建立危急值报告处置程序,以适应临床诊疗及医疗安全的需要。由于危急值项目由各医疗机构自行制定,造成危急值项目不统一,各医院没有统一的标准。我院心电图危急值项目于2011年制定,2013年7月修订。本文所述心电图危急值项目范围为2013年7月修订后的危急值,其中包括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但有报道认为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没有必要列入心电图危急值项目中[5]。另外本人认为随着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广泛应用,起搏器故障心电图应列为危急值项目,电解质紊乱中高钾血症及低钾血症心电图也应属于危急值的项目范围,我院危急值项目也应根据临床诊疗需要进行调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工作者应结合国际、国内心电学最新进展及国家心电学统考文献进行危急值项目的统一修订,未来危急值制度在各级医院将广泛实施,危急值项目范围也将逐步统一,危急值制度也将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秦晓光.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97-98.

[2]杨文珍.心电图危急值报告91例分析与持续改进[J].包头医学,2014,38(3):144-145.

[3]SusanE.Howlett,王凡.年龄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中国心血管杂志,2011,16:36-37.

[4]陈淑琴,李雪姣,米东,等.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妇产科医院临床中的应用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44):50.

[5]向黎明.190例心电图危急值的临床应用与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23(6):4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