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现象治疗与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晕车现象治疗与探讨

杨秀明原够仙

杨秀明原够仙(山西省榆社县人民医院031800)

【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126-01

【摘要】有些人在乘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时,会出现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旅行结束后不久,就可减轻或消失,称之为晕动病,又称运动病,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晕车、晕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在治疗腹直肌纤维组织炎和腹直肌劳损的89例病例中,有7例患者伴有严重晕车现象,在治疗腹直肌纤维组织炎过程中,随着腹直肌纤维组织炎好转和治愈,晕车现象也消失了。这一现象说明腹直肌纤维组织炎是引起晕车现象的原因之一。其机理是在坐车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因素时,人体为保持平衡,腹肌张力增大,引发原有的腹直肌纤维组织炎的发作,使腹肌收缩,腹内压升高而出现各种晕车现象[1]。

【关键词】晕车腹内高压晕动病腹直肌纤维组织炎药物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院在2002年1月-2009年8个月中,收治89例腹直肌纤维组织炎(筋性类胃脘疼痛)患者,其中有7例患者,晕车现象严重,无法乘车来就诊。平均年龄36.4岁。

在诊治腹直肌纤维组织炎的89例,需要通过排各种检查来排除相关内脏疾患,经腹部检查,患者存在腹直肌紧张及腹直肌条索样改变,存在‘痛性小结’压痛(+),在做挤压试验时,挤压腹直肌(+)而挤压内脏时无痛疼出现,当腹部肌病灶广泛时,也会出现假阳性。

1.2方法

采用经筋疗法中的按摩,针炙,火罐。或采用腹直肌纤维组织炎的药物治疗方法,用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三天一次,6次一个疗程),这7病例患者随着腹直肌纤维组织炎好转和治愈,晕车现象也逐见消失。

2讨论

上述临床现象的治疗说明上腹部腹直肌纤维组织炎是引起这7例患者晕车的原因之一。

2.1晕动病机理讨论

晕动病(motionsickness)即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所致疾病的统称[1]。

晕动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与影响前庭功能有关。前庭器的内耳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是感受上下和左右的直线运动,三个半规管毛细胞感受旋转运动。当囊斑或毛细胞受到一定量的不正常运动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依次由前庭神经传至前庭神经核,再传至小脑和下丘脑,因而引起一系列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表现。前庭受刺激后影响网状结构,引起血压下降和呕吐。前庭神经核通过内侧纵束纤维至眼肌运动核引起眼球震颤。小脑和下丘脑受神经冲动后引起全身肌肉张力改变。晕动病与视觉可能有一定关系。此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噪音、特殊气味、情绪紧张、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饥饿或过饱、身体虚弱、内耳疾病等均易诱发本病。

2.2腹直肌劳损及腹直肌纤维组织炎引起晕车现象讨论

上述临床现象说明腹直肌劳损及腹直肌纤维组织炎是引起晕车现象的原因之一,或者是症似晕车现象的一组症象群,其机理是腹直肌劳损及腹直肌纤维组织炎其张力增大,敏感性增强。当坐车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因素时,人体为保持平衡,腹肌张力增大,引发原有的腹直肌纤维组织炎的发作,使腹肌收缩引发呕吐反应出现呕吐现象。

同时由于腹肌痉挛,张力增大,腹内压升高,会产生类似腹腔间隙综合症一样压迫门静脉,腹腔静脉,以及隔肌,胸腔,从而出现循环系统障碍。而出现出汗,头晕甚致休克等各种晕车现象[3]。

2.3晕动病发病时,患者宜闭目仰卧,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坐位时头部紧靠在固定椅背或物体上,避免较大幅度的摇摆,环境要安静,通风要良好。同时常采用抗组胺和抗胆硷类药物,如:氢溴酸东莨菪硷、茶苯海明(晕海宁、乘晕宁)、盐酸倍他司汀(抗眩啶)、盐酸美克洛嗪(敏克静)、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吗丁啉。以上药品中氢溴酸东莨菪硷中枢作用以抑制为主,能抑制腺体分泌,解除毛细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解除平滑肌痉孪;为胃肠解痉及胃动力药。茶苯海明(晕海宁、乘晕宁)能对抗组胺对血管、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抑制作用,抗晕动作用较强。盐酸美克洛嗪(敏克静是组胺受体的拮抗剂,对抗组胺对血管、胃肠道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从而降低机体对组胺的反应,消除过敏症状,但不能阻断组胺的释放。尚有较强的中枢抑制作用和轻度的阿托品样解痉作用,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及止吐、抗胆碱和局麻等作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吗丁啉是促进胃肠动力药。上述药品治疗是针对胃肠。而不是针对前庭器的内耳膜。上述药理作用抑制腺体分泌解除毛细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解除平滑肌痉孪能减轻腹腔容量,而降低腹内压减少对腹肌的牵张。同时解除毛细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与镇静作用使腹直肌纤维组织炎的敏感性降低,不引起腹肌收缩而不出现呕吐等各种晕车现象.

参考文献

[1]卢昌元.27例腹直肌纤维织炎误诊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1994,(01).

[2]林兆耆.实用内科学,1986,527.

[3]吴在德.外科学第7版,200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