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研究

刘娜,陈维

刘娜;陈维(武汉科技大学,武汉430081)

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及分析,进而提出在认知和社会上正确对待和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对于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社会支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社会支持;自我调适;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9-0296-01

0引言

长期以来,社会与学校忽略了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所积压的消极情绪和所接受的精神压力;忽略了处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和稳定、社会阅历也不够丰富的大学生内心需要、发泄、倾诉的要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

1目前大学生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health)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保持和改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减少问题行为和预防与治疗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适应困难。②人际关系障碍。③择业竞争激烈。

2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如此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能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变迁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虽然环境变迁也是生活事件的一部分,但这种变化对个体适应的影响比较突出,大学生要独立生活,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有一定的困难,但更重要的是新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表现为心理健康问题是:过于理想化,归于偏差,自我中心,过分苛求等。

2.2人际关系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角色呈多元化。既有师生关系的理解,也有同班及宿舍同学的相处,还有异性交往的适应等。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少,在短期内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更多的技巧,但大学生们只感到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压力,而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

2.3自我认知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发生转变,自我认知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不断的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3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

3.1社会支持系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是指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的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同学、学校、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①家庭支持。在众多的社会支持中,来自家庭的支持是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首先倾向于向亲人寻求精神上的理解和安慰。非正常家庭成长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不与人交往、敌对、破坏等人格特征,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更容易感受应激和采取极端的应付方式。②学校和朋友支持。大学阶段,大多数大学生都远离父母、亲人在异地求学,脱离了父母的监控与保护,所以很多时候,无论是学业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父母和亲人的主动帮助与支持,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处理。对大学生来说,除了上课外,更多的时间是和同学朝夕相处,因此,同学之间的友谊便弥足珍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几乎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问题。

3.2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满足的感受、愉悦的心情,主要来自较好的精神修养。心理健康的人,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而是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

自我调适的方法有:①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一个人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主要是用崇高的理想、生活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鼓励自己,安慰自己,调整不良的心理。②学会自我放松。这种方法是要学会四肢放松,并获得安静,能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的松紧、轻重、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放松的效果。③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靠思想、语词,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目的的方法。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感情、爱好、意志乃至工作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面临紧张的考场,反复告诫自己“要冷静、要冷静”;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别骄傲、别骄傲”;在遭遇挫折时,安慰自己“不放弃、不放弃”等等。

4结论

随着考研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他人或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柱性资源,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行为模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陷入困境的人而言,社会支持犹如雪中送炭,带给我们持久的温暖、安全以及重振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同时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学会自我调适,这样内因加外应共同作用才能养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刘春梅,刘刚.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91(5).

[4]叶俊杰.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J].心理科学,200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