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对新教材的思考及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新课程背景下对新教材的思考及教学策略

李小兵南岸区茶园新城中学401336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思考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几年的新课改实践,对新教材(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的使用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1.新教材用“化学.技术.社会”、“化学与生活”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新教材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教材将“活动与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而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等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3.新教材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期望通过化学知识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新教材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从而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保护水资源”一课,教材通过详细的对比、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在不断的修订中用于课堂教学已有好几年了。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的优点: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疑难和困惑。

1.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

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让学生感知,再逐步掌握,但教学起来确实有困难,感觉不大系统。例如,在学习元素概念之前,就出现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我们许多教师在元素的概念教学之后再重新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甚至在06年版的教材中在第二单元就出现了氧化物的概念。

2.新教材中图片多,知识阐述简略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他自己的体系、严密性。新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内容较多,课文中的知识阐述比较简略,在使用中觉得这影响了学生学习思维的深度。新教材中有些地方需要补充,如化学式的书写,新教材就没有强调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教学中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3.实验条件影响化学教学

“活动与探究”较多,在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有的实验缺药品、仪器,有的还没有实验室,上好一堂化学课有些困难,这就可能会导致有的教师就只好“讲实验”,这显然与新课程要求是相违背的。有的实验操作困难,如粉尘爆炸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实验能力差异大,活动时间不易控制,“活动与探究”课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4.有些课堂华而不实

新课程要求的师生互动,提倡合作,教师不能“满堂灌”。为了体现师生互动,现在有的课堂整节课都在提问,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在问“是不是”、“对不对”,把很好的教学内容变得支离破碎,降低了知识的能力价值,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了体现合作,有的课堂上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这种表面热热闹闹,而实际有悖新课程理念,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形式充斥着一些课堂。

5.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新教材使用已有好几年了,大部分升入高中的学生回校和我谈起高中化学,那就是“难”,他们觉得高中直接就用的知识以前并没有接触过,虽然没有责怪的意思,但我心中是有些担心的,担心他们失掉学习化学的兴趣,失去蓬勃向上的信心。实际上,初中化学教师也有难处,不能随便拓展,那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之嫌,况且课时安排也不允许。

三、实施化学新教材的一些思考

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向前推进,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发展。实施化学新教材几年以来,作为一线教师,对新旧教材认真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教师教学方法认真进行了思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实施新教材的几点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源泉,学生要会学,要创新,兴趣是关键。化学学科有他自身的优势,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在教学实施中会觉得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特别浓,到了四、五单元就逐渐减弱,甚至学生出现分化。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关键还是要依靠教师、教师的教学。如何保持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是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把教师置于兴趣中,把学生融入兴趣中,让兴趣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主旋律,采用把教材上提供的各种栏目和我们周边的实际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学生兴趣持续其强度,从而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

2.坚持强化实验探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新课程理念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知识过程,在知识形成、应用、联系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中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实验探究中质疑、在实验探究解疑、在实验探究中促进学生学习,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学生的认识品质规律,学习习惯和方法,都有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在教学研究中我结合当地以及学校的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经验来学习化学知识,让学生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教材中探究实验不是每个都让学生探究,而要根据当地、学校的情况进行,有些可改成演示。无论是探究还是演示,都得让学生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3.尊重学生个性,用发展的观点教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每个人才必然有他自身的个性特点。个性特点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主动的、持续的学习方式来决定的。学生学习个性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一种理念,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不能用同一模式塑造学生,应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按自已的方式去理解,按自已的习惯、方法去培养自已的学习能力,教师的重要职责就在于引导。新课改要求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中要发展性的教,学生要发展性的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转变角色,重新定位,大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性的进行教学。而学生要以探索为主,大胆质疑,用问题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获得发展性结论,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提高,达到创新学习所有知识的目的,教育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景界。

4.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课堂上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成为必然。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尤为重要。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教学素质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形成互动,学生之间的学习方式可以形成互动,从而达到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如在探究“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学习活动中,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不管对否,都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导,学生之间不能回答,请教师帮忙,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扩展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之间的问题中,发现教学的盲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形成的一些途径。

总的看来,新教材符合科学性、逻辑性、实用性,但编排教材的专家不可能把每个班、每个学生都考虑进去,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材,善于挖掘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孙建民.孔凡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大学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