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比照常规手术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比照常规手术的临床研究

金杰

金杰

黄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435000

摘要:目的:研究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比照常规手术的临床优势价值。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开颅手术,研究组患者实施显微外科开颅手术。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肿瘤全切率及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好转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肿瘤全切率及症状好转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手术效果更好,术中创伤更小。

关键词:脑膜瘤;显微;矢状窦

在临床上,神经外科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脑膜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病种之一。而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多个部位,其中最容易生长的位置之一便是矢状窦大脑镰旁,此类肿瘤其瘤体基底附着于矢状窦及大脑镰上,覆盖了几乎全部的矢状窦角,30%的脑膜瘤生长于此处[1]。因此,临床上也把此类瘤体唤作窦镰旁脑膜瘤。一般来说,此类瘤体其生长位置深,肿瘤体积显著,且位于重要的皮质功能区,有很大风险累及静脉窦或颅内大血管,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且手术难度非常大[2]。为此,治疗本病应谨慎对肿瘤位置附近的大脑皮层静脉血管和上矢状窦进行外科处理,务必使中央沟静脉和中央区脑组织不受损害。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显微外科技术逐渐推广应用于临床,这对本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我院也开展了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专项研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病例群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4年5月确诊并收治的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合计66人。其中男40人、女26人。患者的年龄在24~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5±8.7)岁。患者的病程在0.5~4年之间,平均病程(1.3±0.2)年。患者其脑瘤直径在5.2~8.4cm之间,平均直径(6.1±0.4)cm。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脑CT及MRI最终确诊。按照伴发症状划分,22人出现癫痫发作、19人颅内压增高、14人发生肢体感觉运动障碍、6人轻度偏瘫、4人视乳头发生水肿。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3人。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直径、伴发症状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实施常规开颅手术,采用全麻后进行开颅,主要应用过中线皮瓣、皮瓣形态呈马蹄形,若是瘤体位于矢状窦前1/3处则实施改良型冠状瓣切开,术前需备血1500mL。

1.2.2研究组:本组实施显微外科开颅治疗。首先将患者实施全麻,将其摆置仰卧位,以Mayfield头架牢固固定其头颅,而后依照术前影像学资料选定开颅时的骨瓣部位、面积,并遴选合适的头皮切口,并根据肿瘤体积和部位,尤其是瘤体与上矢状窦的解剖位置关系遴选最为合适的手术入路。若需实施投影,应最大限度地先将皮层重要的引流静脉避开。瘤体若是处于中线的中或后1/3需把病人摆置侧俯卧位,一则使骨瓣面积大于矢状窦,二则使所做的马蹄形皮瓣切口中间处超过中线。若是瘤体位于中线前1/3处,需实施标准发际内冠状切口。若是患者其硬脑膜发生显著的强化,皮瓣应适当拓展面积至大于硬脑膜2cm,这样能使瘤体前后极矢状窦充分暴露。术前需备血500mL,首先经由肿瘤边缘将硬脑膜剪开,确认不会伤及中央沟静脉及回流入矢状窦的皮层静脉后开始尽可能暴露并分离瘤体,再次过程中尽最大程度保护正常颅内组织和蛛网膜间隙皮质静脉。若瘤体体积太大,则实施瘤内分块切除,即优先将肿瘤根部实施处置,而后实施彻底的瘤内减压,再把肿瘤包膜充分分离。而后,,先将窦外的瘤体部分切除,尔后将塌陷包膜和剩余的瘤体切除,此外还需妥善处置受累的大脑镰和矢状窦。瘤体若是其已然对上矢状窦造成了侵犯,则对累及矢状窦的前1/3实施缝扎切除。若是患者经由全脑血管造影提示瘤体位于中或后1/3矢状窦处,且窦腔闭塞充分,有妥善的侧支循环则将肿瘤累及的大脑镰及矢状窦一并切除。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肿瘤全切率及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好转率。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获取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肿瘤全切率及症状好转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术中失血量、肿瘤全切率及症状好转率对比

组别例数术中失血量(mL)肿瘤全切率[n(%)]症状好转率[n(%)]

研究组33322.4±166.1*31(93.94)*32(96.97)*

对照组331255.9±309.322(66.67)24(72.7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大脑镰旁脑膜瘤均在大脑镰处始发,而后增长体积显著后即深埋在脑实质内,同时还能够向大脑镰两侧生长,这样一来,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其出现几率就非常高[3]。事实上,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肿瘤其瘤体细胞分裂增殖速度相对较低[4],因此,患者其一旦神经功能症状显著的时候,则往往其颅内瘤体体积已经非常显著。为此,实施外科手术时应事先密切分析,全面分析瘤体体积、形态和位置,尤其是与重要组织的解剖学毗邻关系,以确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上,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若是实施常规手术,均应用瘤体整块切除,这样有可能会对周围正常脑组织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有很大风险对功能区皮层和中央沟静脉造成损伤[5]。而实施显微手术,则不实施瘤体整块切除,而是应用包膜内切除或实施分块切除,先将瘤体边缘彻底暴露而后应用电刀局限性地将肿瘤中心分次切除,而后将瘤体的供血血管实施电凝切断肿瘤供血动脉,因此,患者其避免了因大血管受损引发的大量出血。

实施显微手术治疗本病,最主要的就是将大脑镰和矢状窦实施最大限度的保存及保护。若是其窦腔闭塞充分的同事具有完好的侧支循环,则可无需顾及重建,而是将被瘤体侵犯的大脑镰和矢状窦直接切除。同时,在显微操作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对中央沟静脉进行损伤规避,必须沿着静脉走向将蛛网膜剪开,妥善把中央沟静脉进行游离,且需用绵片迅速保存。同时,为了保障瘤体被清除得更为彻底,且尽量规避失血,必须将术野暴露充分,手术切口需过中线,瘤体前后缘未曾侵犯的矢状窦和瘤体旁的正常硬脑膜也需暴露出来。若是部分颅骨也被肿瘤侵犯,则该处颅骨也需被彻底清除掉。

本次研究组,实施显微手术后,患者其失血量显著降低,其肿瘤全切率显著上升,患者在术后其原发的神经系统症状也更显著改善,以上提示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具有更突出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南凯,岑远光,黄常坚,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1-233.

[2]李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63-64.

[3]蒋天伟,程广东,胡云权.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58例显微手术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6):21-23.

[4]易勇,周世军,陶裕川.矢状窦中部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71-73.

[5]周赤忠,叶青,付伟.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6):3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