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梗阻的CT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胆道梗阻的CT诊断分析

刘继彬

刘继彬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梗阻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胆道梗阻患者30例的CT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胆道梗阻CT定位明确,准确率高。肝门段梗阻4例,胰腺上段梗阻7例,胰腺段梗阻8例,壶腹段梗阻11例。结论:CT通常可作为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检查,CT检查目的是:①确定是否胆道梗阻。②了解梗阻的平面和范围。③分析梗阻的原因。

【关键词】胆道梗阻;CT表现;梗阻性黄疸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144-01

胆道梗阻是由于胆管腔狭窄或阻塞所致的胆汁通过障碍,临床出现以阻塞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胆汁代谢障碍综合征。梗阻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胆管。病因常见为胆管或胰头肿瘤、胆道结石和炎症狭窄。CT显示胆管扩张的准确率达98%~100%。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胆道梗阻患者30例的CT诊断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0例胆道梗阻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3~70岁,平均56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和持续性黄疸。

1.2方法全身CT机,扫描前半小时常规口服2%~3%泛影葡胺500ml,充盈胃十二指肠。扫描范围由膈顶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在CT图像上追踪扩张的胆管至非扩张部分的交界点确定胆道梗阻的部位。在移行交界处,胆管的直径变小或消失[1]。交界点通常以薄层CT扫描显示较佳,以螺旋CT薄层扫描更满意。将扩张与非扩张胆管部分的交界点位置,参照周围脏器解剖定位作比较来确定阻塞平面。

2.结果

显示胆管扩张的准确率达98%~100%。正常肝内胆管一般不能显示,如能显示,其直径也在1mm~3mm以下。当肝内胆管直径达5mm,则认为胆管轻度扩张;达6mm~8mm为中度扩张;达9mm以上为重度扩张。表现肝门及肝实质内呈树枝状分布的条状低密度区,形如枯枝状、残根状、软藤状。垂直走向的胆管CT横断面上则呈多发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区,增强后无强化。肝总管和胆总管扩张,直径大于1cm以上,于肝门至胰头之间的CT层面见到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形成自上而下连续不断的“环影”,“环影”消失的层面为扩张的胆管“末环”,提示胆道梗阻的部位。胆道梗阻CT定位明确,准确率高。肝门段梗阻4例,胰腺上段梗阻7例,胰腺段梗阻8例,壶腹段梗阻11例。

3.讨论

早期可无症状,梗阻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皮肤瘙痒。出现进行性黄疸并消瘦、贫血等症状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胆道结石的黄疸可伴有腹痛、发热;结石和胆管慢性炎症可能有腹痛和胆道感染反复发作史。检查可发现巩膜、皮肤黄染,胆囊增大,有时可触及右上腹部肿块。化验血胆红素增高,如为肿瘤则碱性磷酸酶增高。胆道梗阻发生后,病理改变主要是胆道扩张和黄疸。胆道扩张和黄疸的出现与梗阻时间、梗阻程度有很大关系。梗阻初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可能升高,胆管可以没有扩张。影像学检查发现胆道扩张,梗阻时间至少在一周以上[2]。根据文献报告,梗阻两周以上,影像学都显示胆道扩张。胆道梗阻病因的病理学改变已在有关章节介绍。

CT通常可作为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检查,CT检查目的是:①确定是否胆道梗阻。②了解梗阻的平面和范围。③分析梗阻的原因。CT判断胆道梗阻的准确率为85%~97%,判断有无胆道梗阻的影像标准是肝内、外胆道扩张。肝总管和胆总管扩张直径在1cm以上,在横断面CT图像上,表现为自肝门至胰头钩突之间多个层面连续的圆形或类圆形环状低密度影,称为“环影”,一直持续到梗阻点。肝内胆管扩张表现为沿门静脉分支分布的水样低密度线样结构,朝向肝门区走行,逐渐汇合增粗。一般认为肝内胆管直径大于5mm为轻度扩张,6~8mm中度,9mm以上为重度扩张。在梗阻早期和一些长期慢性梗阻病例,仅可见肝外胆道扩张,这些CT表现多见于胆总管结石病人。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肝外胆管直径达10mm亦属正常,对这类病例如有可疑梗阻,可口服脂肪餐或静脉注射胆囊收缩素,10~15min后再测量肝外胆管直径[3]。如大小保持不变或缩小属正常,如管径增大或出现疼痛,则属异常,应进一步检查。

CT确定胆道梗阻平面的准确率约80%~97%。在CT图像上追踪扩张的胆管至非扩张部分的交界点确定胆道梗阻的部位。在移行交界处,胆管的直径变小或消失。交界点通常以薄层CT扫描显示较佳,以螺旋CT薄层扫描更满意。将扩张与非扩张胆管部分的交界点位置,参照周围脏器解剖定位作比较来确定阻塞平面。临床上可将胆道梗阻的部位分四段:肝门段或肝总管段:CT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肝内胆管扩张而肝外胆管正常,胆囊和胆总管不扩张。胰上段梗阻:指进入胰腺之前的胆总管段梗阻,表现为胆总管和胆囊扩张,扩张的胆管“末环”无胰腺组织包绕。胰腺段梗阻:表现为胆总管和胆囊扩张,且扩张的胆管“末环”有胰腺组织包绕,说明梗阻位于穿过胰腺的胆总管段。壶腹段梗阻:表现为胆总管扩张的同时,见到胰管扩张,即所谓的“双管征”。

正常胆管管壁在CT图像上呈“铅笔画线”样,当管壁厚度大于1.5mm,可确定胆管壁增厚,并分为向心性、偏心性增厚,局限性、弥漫性增厚。弥漫性向心性增厚较有特殊性意义,见于感染性胆管炎症。局限性向心性或偏心性胆总管壁增厚,可见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癌。当管壁显著增厚,厚度>5mm,提示胆管癌。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与阻塞性质有一定的联系,恶性阻塞呈进行性完全性阻塞,阻塞点以上常表现为均匀一致的比较明显的肝内、外胆管扩张,表现为所谓“软藤”征。良性阻塞多为不完全性间断性阻塞,加上常伴有胆管炎症,使肝外胆管扩张明显,肝内胆管扩张相对较轻,呈矛盾性或差异性扩张,表现为所谓“枯树枝”征。

参考文献

[1]马长江,杨坤,刘锋.胆道梗阻的CT诊断与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5(17):17-17

[2]李万翼,孟世平,刘金亮.胆道梗阻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J].四川医学.2002.(4):389-390

[3]梁美云,贾忠义.50例胆道梗阻CT影像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8):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