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龙江剧的艺术成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25
/ 1

漫话龙江剧的艺术成就

王瑞梅

龙江剧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创造与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具体而言,龙江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综合艺术的成就

综合艺术,集中体现在龙江剧的剧目建设上。多年来,龙江剧始终紧抓剧目建设,并将其作为剧种建设的载体与支柱,也作为剧院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龙江剧的许多优秀剧目,已走向全国,并远走香港、日本,引起轰动效应。其中,以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领衔主演的龙江剧“精品艺术三部曲”——《双锁山》、《荒唐宝玉》、《木兰传奇》为代表,《荒唐宝玉》、《木兰传奇》在全国获奖,并被拍成电视戏曲片。另有《皇亲国戚》也晋京演出,并被拍成戏曲艺术片电影,海内外发行。

二、剧本创作的成就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创作同样是龙江剧的基础。多年来,龙江剧的剧本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从上世纪60年代刘文彤创作的《寒江关》、《巧审》,王浩创作的《天鹅饰新装》,到80年代王毅创作的《皇亲国戚》、《柳荆荆传奇》、《豪杰女》,再到90年代杨宝林、徐明望创作的《荒唐宝玉》,杨宝林、张兴华创作的《木兰传奇》,李芳、徐明望改编的《双锁山》,构成了一部龙江剧剧本创作的历史,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由原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毅剧作选》,成为龙江剧剧作家第一本个人作品专集。后来的杨宝林,也紧接着出版了个人戏曲作品专集《荒唐宝玉》,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三、音乐创作的成就

作为新的地方戏曲新剧种,龙江剧的音乐创作成为重中之重。多年来,龙江剧的音乐创作人员把压力变成动力,锐意进取,善于创造,使龙江剧的音乐创作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龙江剧的唱腔音乐,经历了“多用、选择、考验、积累”和“三大声腔”(柳腔、咳腔、帽腔)、“三种体制”(板腔体、曲联体、综合体)并举的三个历史阶段。在继承二人转、拉场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优美动听、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通过“四定”(定腔、定调、定板式、定过门)的规范化创作,确立了以独唱为主,以对唱、合唱、伴唱(帮腔)为辅的演唱形式。与此同时,还确定了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相结合为辅的演唱形式。为充分体现剧种音乐特色,改用了琴瓢大于评剧板胡的中音板胡,与唢呐一起,作为龙江剧的主奏乐器,突出了火爆欢快的特色。

四、表演艺术的成就

同所有的戏曲剧种一样,龙江剧也是“以歌舞演故事”,所以也是“以演员为中心”。

龙江剧涌现出自己剧种的优秀代表、著名的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她融二人转、评剧表演艺术于一炉,糅唱、念、做、打与书法为一体。尤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主旨,成功地塑造了“黑土刘金定”、“关东贾宝玉”、“塞北花木兰”的人物形象,颇具典型形象的艺术风范。她不仅创造确立了龙江剧旦角表演艺术的体系,而且创造确立了龙江剧“反串小生”的表演艺术体系,她创造的贾宝玉形象,就吸收了小生、武生、童生的表演程式并加以融合改造。剧中“扑蝶”的手绢绝活,就源于二人转的立顶绢、车轮滚绢等技巧;“剑舞”的套路是戏曲与武术的结合;“读《西厢》”、“潇湘馆假扮新郎”两段戏中,采用了二人转的“化出化入”的表演手段;而《猪八戒背媳妇》一段,则原汁原味地搬演了二人转的曲目。

白淑贤老师的表演艺术,以豪爽泼辣的关东风格与博大精绝的艺术神髓著称于世,正处于雅俗共赏的交汇点上,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她两获“梅花奖”,并荣获第三届“白玉兰”奖榜首,还荣获首届文华表演奖,一人获全能“大满贯”。她是龙江剧永远的光荣,也是龙江剧人恒久的骄傲。

五、导演艺术的成就

多年来,龙江剧涌现了建群、徐明望、李芳、孙铁石等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初步形成了龙江剧的导演体系,并形成了土色土香、地域特色极强的导演艺术风格,提升了龙江剧的整体文化品位。

六、舞台美术的成就

龙江剧的舞台美术,大量吸收了黑龙江版画、剪纸、年画等乡土艺术的精华,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