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脊源性类冠心病61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针药并用治疗脊源性类冠心病61例疗效观察

姜莹莹

姜莹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脊源性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32例采用针刺加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中药辨证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并用疗法治疗脊源性类冠心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脊源性类冠心病针药并用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资料均来自我院心内科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门诊病例61例,其中女36例,男25例,年龄最小28岁,年龄最大65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以上,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9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1)本病发病年龄较大,45岁以上者较多;

(2)有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甚者心律失常;

(3)具有颈椎或上胸椎疾病临床表现、体症及影像学改变;

(4)可因颈部活动或压迫胸椎痛处而使症状减轻或加重;

(5)应用心血管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或效果不显;

(6)以临床类冠心病症状为主,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不明显,或轻度ST-T改变及心律失常;

(7)排除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患者[1];颈,上胸椎体格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由于本病缺乏规范化的诊断标准,以上具是临床医生对本病诊断经验的总结,凡具备颈椎病或胸椎病及心血管症状2条以上者就可以确诊。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采取针药并用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是最直接干预疾病病处的有效方法,针刺及中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取穴:颈(3-7)夹脊穴双侧,大杼(第一胸椎旁开1.5寸),风门(第二胸椎旁开1.5寸),心兪(第一胸椎旁开1.3寸)随证配穴:心胆气虚配胆俞,心脾两伤配脾俞,心肾不交配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配血海、内关。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辩证论治原则,本病发生常因平素体质虚弱,感受外邪,心虚胆怯,感受惊恐,气滞血阻等原因导致。所以在治疗中应以益气养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定惊安神为总的治疗原则。

3.2对照组:采用中药单独治疗的方法,根据辩证论治原则本证发生常因平素体质虚弱,感受外邪,心虚胆怯,感受惊恐,气滞血阻等原因导致。所以在治疗中应以益气养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定惊安神为总的治疗原则。

4疗效标准

痊愈:脊柱病变伴有心血管症状,体征消失颈椎X线正侧位片或CT片,心电图正常或有明显改善,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者;好转:脊柱病伴有心血管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随访一年病情稳定者;无效:经2个月治疗,病情未有明显变化者。

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

治疗结果:治疗组:32例中,痊愈25例,占78.12%;好转5例,占15.6%;无效2例,占6.25%;对照组:29例中,痊愈15例,占51.72%;好转5例,占17.24%;无效9例,占31.03%,疗效分析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

注:经检验,※p<0.05

6讨论

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已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但目前尚无规范化的命名、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国内外均无统一、规范的学说。所以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够,思维局限,并且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医生在接触到胸痛、心律失常等症状时仅考虑为基础的心脏病,这也使得本病误诊率极高,因此临床医生,特别是心血管专科医师对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症应有充足的认识,尤其是在治疗效果不显著或反复发作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患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可给予常规颈椎及上胸椎体格检查,X线正侧位片为理想的首选检查手段,必要时可进行CT、MRI或冠状动脉造影术,运动心电图等检查以求鉴别。

参考文献

[1]周坚,陈春安.颈心综合征136例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