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北三省羊寄生虫病的流行性、诊断及预防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浅析东北三省羊寄生虫病的流行性、诊断及预防治疗

吕云峰

吕云峰

哈尔滨市阿城区金龙山镇人民政府黑龙江哈尔滨150307

摘要目的——对东北地区常见的羊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预防治疗进行阐述;方法——通过对各种常见的羊寄生虫病的病原、传播途径和被感染动物的症状进行分析,简要地介绍各种常见羊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预防治疗方法;结果与结论——正确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才可以有效降低寄生虫病发生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对人畜的危害。

关键词羊寄生虫病流行性诊断预防治疗

寄生虫病是一种羊常见的疾病,它以一种隐蔽的寄生方式夺取宿主的营养物质来满足自身的繁殖生长,同时产生毒素导致宿主生长缓慢,机能下降,甚至死亡。因此,寄生虫病也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寄生虫病具有较强的地区性、传染性。寄生虫种类繁多,其适应的环境条件广泛,促使每年季节更替过程中各地区都有大批羊死亡的现象发生。东北地区的羊寄生虫主要有线虫、绦虫、吸虫等。寄生虫病的流行发生与区域特点、饲养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寄生虫病的特点,本文对东北地区羊寄生虫病的流行性及诊断预防治疗进行简要的阐述。

1.羊消化道线虫病—捻转血矛线虫病

1.1流行性

消化道线虫病是线虫寄生于羊的消化道内引起的疾病。线虫的种类较多,最为常见是捻转血矛线虫。该线虫属于毛圆科、血矛属,因吸血虫体显淡红色,虫体身长15-30mm,雌虫长于雄虫,虫体表皮有纵纹和横纹,颈乳突出,口囊偏小,雄虫分支的背肋位于不对称的小背叶上,与侧叶交合成刺,末端有倒钩。雌虫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白色的生殖器官与红色的肠管相间,红白相间的形状很是特别,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呈椭圆形,卵薄且光滑,卵内充满胚细胞,虫卵一般是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两次蜕变发育为可感染性幼虫。具有感染性的幼虫环境适应性非常强,可以抵抗高温、低温、干旱等不利条件,不断地爬行至牧草中,羊在吃草时会因食入感染性幼虫而发病,幼虫进入羊体内,主要寄生于羊的胃里,通过吸取羊的血液,破坏羊的胃黏膜并分泌毒素而造成羊贫血、消瘦、腹泻、衰弱、甚至死亡。

1.2诊断及预防治疗

临床上可根据羊的发病特征进行诊断,如贫血消瘦、食欲不振、被毛干枯等。最可靠的诊断办法是对死羊进行剖检,如果胃里出现大量红白相间的捻转血矛线虫,便可认定感染线虫病。低温潮湿的牧草和饮水是线虫感染羊的主要途径,由于捻转血矛线虫对弱光具有趋向性,因此可以选择在清晨、傍晚或者雨后进行放牧。东北地区始发季节是5月份,6—9月是高发季节,所以除进行定期放牧外,还应特别注意在高发季节注重科学饲养,尤其是定期清理粪便,做好粪便消毒工作。在虫卵发育期对其进行消灭,如果发现羊发病,可对整群羊注射盐酸左旋咪唑,或者喂食参有敌百虫片的饲料进行驱虫。

2.绦虫病—莫尼茨绦虫病

2.1流行性

羊绦虫是一种绦虫寄生虫寄生于羊小肠内引起的疾病。绦虫的种类共有三种,通常是三种绦虫共同感染宿主。东北地区最为普遍的感染是莫尼茨绦虫病,该绦虫共有两种,在外形上较为相似,头节上均有4个吸盘,虫体宽且短,每一节片上有两组成对称分布的生殖器官。雌性绦虫的生殖器官包括网状的子宫以及花环状的卵巢和卵黄腺;雄性的生殖器官则包括数百个睾丸与输精管等。绦虫的虫卵均有特殊的梨形器,在虫卵被排出体外后,虫卵通过器内的六钩蚴在中间宿主(地螨)体内发育为有感染的似囊尾蚴,当羊吃含有地螨的青草或泥土时,虫卵便可在羊的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进入羊体内主要寄生于羊的小肠内,大量成虫的寄生可导致羊肠管堵塞,肠扭转或破裂。感染后的羊一般表现为消化不良、膨气、腹泻,粪便中有黄白色节片。此外,成虫在体内寄生分泌的代谢物可引起羊神经症状。

2.2诊断及预防治疗

临床上诊断该虫病,可根据羊排出的粪便中是否有黄白色节片,也可剖检死羊的小肠内是否有黄白色带状的虫体。中间宿主地螨在潮湿的牧地或堆积羊粪处易于生存,并且可以抗寒越冬。因此,放牧的地点最好选在干燥的牧地,放牧的时间最好不要选在早春。在东北地区,莫尼茨绦虫有3次感染高峰,分别在7月、10月及次年的2月,因此需要管控放牧的时间。在放牧的1—2个月,用硫双二氯酚进行消毒驱虫,以后可用驱绦灵或1%的硫酸铜进行灌服。

3.羊吸虫病—羊肝片吸虫病

3.1流行性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中引起的疾病,肝片吸虫广泛存在于各地区,可以人畜共感染。虫体呈扁平柳叶状,长约22mm,宽约10mm。肝片吸虫虫卵需要宿主进行繁殖,当虫卵排出体外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椎实螺,在其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通常附着于水生植物上或者水表面上形成囊蚴。当羊群吃草或饮水时,即时感染肝片吸虫病。肝片吸虫在羊的肝脏中内可导致肝膜破损、出血,促使胆管管壁增厚从而导致胆管堵塞,急性感染的羊表现为消瘦、食欲不振、便秘、腹下水肿等症状。感染肝片吸虫病的羊排便均会呈黑褐色。

3.2诊断及预防治疗

临床上诊断该虫病,可根据羊表现的症状(如贫血消瘦,毛干毛粗,胸腹下部有水肿)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对病羊粪便进行检查,从而发现是否有金黄色的吸虫卵。低洼潮湿的死水坑是肝片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的最佳场所,沼泽、潮湿地带的牧草和水是肝片吸虫吸附的主要地方。因此,放牧的地点一般应选择干燥的地区,并对羊群进行轮回放牧,防治肝片吸虫的扩散传播。加强对羊的饲养管理,做到精细喂养,以提高羊的抗病能力。羊的抵抗力下降也易感染肝片吸虫病。此外,粪便应及时清理、定期消毒以杀死虫卵。在东北地区,2—3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期,发病后可使用硝氯精细空腹灌服,也可以联合使用丙硫咪唑、硫双二氯酚等药物进行服用治疗。

4.结语

综上所述,羊寄生虫病不仅可以侵入宿主致其死亡,还可以通过宿主的分泌物或代谢排泄物感染其它动物,或者带入其它病原共同侵入宿主,造成宿主混合感染,有些寄生虫病还可导致人畜共患。这不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庆生、王荣波等.羊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4,35(1):38-35.

[2]成栓之、沈维力等.东北细毛羊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2):64-66.

[3]黄新海、王金会等.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4,35(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