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持续气道湿化装置在气管切开后脱机患者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改良持续气道湿化装置在气管切开后脱机患者的应用

陈芳陈舜瑛张少群

陈芳陈舜瑛张少群(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311121)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使用改良持续气道湿化装置来加强气管切开后脱机患者期间气道湿化的有效性,以确保呼吸道通畅,保证肺部气体交换。方法把40例气管切开后脱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采用使用改良持续气道湿化装置,对照组采用传统持续气道湿化装置,两组通过痰液粘稠度分级对比,来评价湿化效果。结果治疗组85%患者痰液粘稠度为Ⅰ°-Ⅱ°。对照组40%患者痰液粘稠度为Ⅰ°-Ⅱ°,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管切开后脱机患者应用改良持续气道湿化装置后,湿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湿化装置。

【关键词】改良气道湿化痰液粘稠度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是临床上常用抢救各种呼吸功能障碍等危重病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气管切开后,空气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失去了上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加湿与加温、清洁与过滤作用,呼吸道水分丢失可达800ml/d,吸入的干燥空气易损伤气管黏膜,气管内的分泌物容易结痂,堵塞呼吸道,影响呼吸[1]。有效的湿化可以稀释气道分泌物,保证分泌物引流通畅;为达到气道100%湿化,维持支气管表皮细胞纤毛的正常功能,使支气管分泌物向上移动,确保呼吸道通畅[2]。而气管切开脱机患者做好气道湿化的护理有助于患者早日进行堵塞试验,恢复使用原有的呼吸道功能。我科采用自行改良持续气道湿化装置行湿化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对ICU住院的40例气管切开脱机患者期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治疗组采用改良持续气道湿化装置,对照组传统持续气道湿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男28例,女12例,年龄70±10岁,患者都是存在反复返流误吸需要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治疗无明显差异,并在而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情况下,脱机时间均在5h以上进行。

1.2用物:灭菌注射用水,普通壁式氧气装置,一次性吸氧面罩组合,微泵延长管,呼吸机湿化罐,传统无创呼吸机螺纹管,0.9%生理盐水500ml加糜蛋白酶24000IU。

1.3方法:治疗组使用普通壁式氧气装置连接自制无菌吸氧管与微泵延长管组合插入呼吸机湿化罐的进水口,用肠内营养液一次性无菌瓶盖堵住呼吸机湿化罐进气口,加入灭菌注射用水而呼吸机湿化罐出气口连接两根无创呼吸机螺纹管与积水杯,再与普通的吸氧面罩连接,(各种装置均是无菌的)。对照组使用普通壁式氧气装置连接一次性吸氧管再与连接面罩,固定于患者的气切口。使用0.9%生理盐水500ml加糜蛋白酶24000IU的雾化液,无菌抽取,及时添加。

1.4观察指标:以痰液粘稠度分级来判断湿化效果:Ⅰ°(稀痰)痰液如米汤状或白色泡沫状,吸痰后,吸痰管内无痰液滞留。Ⅱ°(轻度粘痰):痰液呈白色粘液丝状,吸痰后,吸痰管内少许粘液样痰附着,易被水冲洗干净。Ⅲ°(中度粘痰):痰液呈白色粘液状,较Ⅱ°稠,吸痰后吸痰管内有较多粘液样痰附着,用水冲洗1-2次方能冲洗干净。Ⅳ°(重度粘痰):痰液外观粘稠,多呈黄色,具有无规则形态,吸痰管常因痰液块堵塞出现吸痰管塌陷,或吸痰管内壁可见明显痰液附着,反复多次用水冲洗方能冲洗干净[3]。确保湿化有效,痰液粘稠度在Ⅰ°-Ⅱ°之间。

1.5统计方法:SPSS17.0统计软件。

2结果

2.1两组相比较,治疗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等级资料秩和检验,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见图表

2.2治疗组中20例患者经自制改良持续气道湿化装置湿化后,可见85%患者痰液粘稠度在Ⅰ°-Ⅱ°之间,未明显出现气道分泌物干结,排痰不畅现象。对照组中20例患者传统持续气道湿化装置湿化后,40%患者痰液粘稠度在Ⅰ°-Ⅱ°之间,有出现痰痂形成需要雾化鼓肺情况,结果说明气管切开重症肺炎患者脱机期间应用改良持续气道湿化装置后,湿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湿化装置,延长脱机时间,护士工作量明显减少。

3护理

(1)保持管路通畅,观察接口有无松动,管道有无脱落,扭曲,堵塞。(2)及时添加吸氧湿化瓶和呼吸机湿化罐灭菌注射用水以及雾化液,及时倾倒呼吸机螺纹管里冷凝水。(3)每班检查呼吸机湿化罐电源,观察其加温效果。湿化罐内的灭菌注射用水温度调控在32℃~35℃。(4)调节氧流量,氧气流量一般在5L/min。(5)正确固定吸氧面罩,及时观察,防止面罩离开气切口。(6)控制层流病房内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室内温度22-24度。(7)定时给患者翻身、叩背,由外向内从下至上叩击背部,避开软肋区,每肺叶反复叩击约1~3min,每2h翻身叩背1次,之后给予充分吸痰[4]。(8)定时灭菌消毒,一星期两次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罐,每天更换湿化水,每天更换一次性吸氧面罩和吸氧湿化瓶。

4体会

传统的气管切开外接普通面罩雾化吸氧,湿化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出现气道干涩,痰痂的形成的现象,而且需要护士频繁添加雾化液。也没有加温装置,需要再次使用机械通气概率很高。而改良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使气道长期处于加温湿化状态,可减少寒冷空气对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保证气管、支气管扩张,痰液松动,易于痰液吸出,有效地保障了肺部气体交换,降低了发生感染的机会,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5]。另外,此法也明显地减少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且有操作安全。但是此装置管道偏长,是否会存在需氧量不足的情况,因为氧流量大小直接影响其造成的负压能否直接将液滴撞击成微小颗粒,并推动液滴颗粒随着病人呼吸缓慢均匀地进入气道深部的效果,但在此次试验中未见明显的氧饱和度下降。

参考文献

[1]冀玲琴,刘萍,常丽芬.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J].中医正骨,2005,17(3):11.

[2]仲琴.气管切开的气道管理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1-13.

[3]戴莉.改良痰液粘稠度的判断方法在气道湿化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30

[4]王秀芳.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0.

[5]崔小梅.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探讨[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