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会学、乐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1

让学生会学、乐学

赵振英

山东省莒南县第八中学276600

一、学会“读书”

地图是地理原理、规律、基本过程的直观表现,或对正文文字的说明与补充。地图内容既减少了文字数量,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大部分地图都是学习和考查的重点。学生“活动”穿插在教材的各相关内容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图结合或读文思考、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自学和思维能力,并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概念、检查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培养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

二、学会“读图”

教材通过七年级第一章的第三节“地图”,专门学习地图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读图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已完全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真正的读图方法训练更应有机地分散到以后的每节课堂教学中去。

1.要学会分析地图,索理于图,文图结合。

读图时,首先应该把重要的地理事物用彩色笔在相应的图中进行标注,了解它的名称、位置和分布,初步感知地理事物的空间布局。听课时,要边听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划下来。

2.把各类地理事物叠加在同一幅地图中,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脑图”,并学会自绘地理图表。

如把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图叠加在一幅中国地图中,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并把两幅图叠加在一幅气候图中等。

3.根据地图的类型,学会从不同的图上获取不同的地图信息。

如:阅读地形图时要知道重要地形区及分布、地势起伏状况、河流源地、流向及注入海洋等。

三、学会“画图”

1.彩描:

利用课本插图或填充图册,要求学生用彩笔勾描轮廓及标注重点地理事物。

2.画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能以最简单的笔触表现复杂的地理事实,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3.默图(记图):

课堂教学中多利用空白图按照要求默填图,或不看课本,自己绘出示意图。

四、学会“记忆”

地理知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广,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同学仍然依靠“死记硬背”,这样难免“张冠李戴”、“地名搬家”。因此,学习地理,要掌握适合的记忆方法。

1.运用地图记忆

初学地名,一定要在图上找出正确位置,注意它与“左邻右舍”的关系,并通过分析、绘制地理略图进行记忆。

2.归类记忆

纷乱而没有条理的事物不容易记忆,可以做一些理顺和归类,把同类的或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归在一起,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澳大利亚和巴西的人口及城市分布归类、印度和澳大利亚及美国的地形特点进行归类等。

3.列表记忆

用精练、醒目的文字,通过列表把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化,使其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如把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范围、海拔高度和地形类型进行列表来比较记忆。

4.歌诀记忆

如把我国的陆上邻国编为:陆上疆界两万千米,相邻国家一十四个,东邻是朝鲜,北有俄(俄罗斯)和蒙(蒙古),西北哈(哈萨克)吉(吉尔吉斯)塔(塔吉克),西有阿(阿富汗)和巴(巴基斯坦)。

5.字头记忆法

是指把一系列地理事物的字头串联起来记忆的方法。如学习长江的主要支流及其分布时,可依据长江支流的分布,从正式称长江的宜宾开始,据各支流的第一个字编成顺口溜:“北有岷、嘉、汉,南有乌、湘、赣。”

6.联想记忆

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如新疆的地形特征可与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大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7.抓住关键字句记忆

为了达到减少记忆量的目的,对教材中比较长的语句、词汇加以压缩、删节、归纳,对复杂的内容“化简”,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句。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可总结为二十四个字:流出高原,进入平原,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五、“会问”

1.对地理现象本身进行发问。

例如,学习南极洲时,提出:“南极大陆地处高纬,表面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可是地下却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是为什么?”

2.对标题进行发问。

如学习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时,提出:“为什么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3.在对比中发现问题。

如:“非洲被称为富饶的大陆,但长期以来却是世界上经济水平最低的地区,这是为什么?”“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匮乏,但为何经济为发达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