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钟银燕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钟银燕

摘要: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产生、形成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本文将就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利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主获取知识的目的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实验;操作;研究;探索

作者简介:钟银燕,任教于广东省广州市开发区萝岗中学。

当代人正在走向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生基本的素质要求。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就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自主学习的阐述有多处,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使学生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等。所以,如何认识自主学习,新课程中有哪些资源可用于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有何作用,采取哪些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是广大化学教师必须弄清的问题。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特殊教育功能和不可代替的教学手段,已经得到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与重视。中学化学实验构建了弹性的、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特点的自主学习平台,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实验...可指导学生利用简单、方便的材料制作一些分子模型、晶体结构模型等,这必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怎样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体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自主获取知识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这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在共同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所以下一些体会。

一、实验设疑,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趣

化学实验具有通过某些化学现象的再现,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的功能。但由于在传统教学中,化学实验多以验证为主,学生通常是利用它们来死记知识,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注意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特殊功能,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并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灵感和情趣。

例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我们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用哪些方法可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尽管许多学生一时还找不到头绪,但这种问题情境无疑可牵制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再给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装置及其测定原理,并提出大家可否参照此原理,再设计出其它方法。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完全调动起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①水为什么会进入广口瓶?②进入广口瓶的水为什么只占集气瓶容积的1/5,不是更多或更少?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这些问题以后,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再次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①燃烧匙中红磷略有剩余,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②水进入瓶中约1/5,说明了剩余气体的水容性怎样?③这个实验改用蜡烛代替红磷,可以吗?为什么?

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自然就会被层层引向深入,从而在大家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达到感知,理解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二、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就化学学习而言,能否让学生多动手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实验过程本身是一种能动的、可感知的实践活动,从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实验仪器的选用,从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体现着“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如果我们总是做实验给学生看,甚至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根本无法感知、领悟实验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让学生多动手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这一重要规律,笔者在教学和实验中采取如下方法,取得不错的效果。

1.提出问题

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究竟会不会发生变化?

2.分组实验

a.探究白磷燃烧(按教材装置)前后的质量关系。

b.探究氢痒化钠与硫酸铜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c.探究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在前后质量关系。

d.探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在敞口锥形瓶中进行)前后的质量关系。

3.交流分析

实验结果a、b、c三组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并未发生变化,而d组物质在反应后,其质量却又发生了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分析比较各组的实验仪器、实验现象有何不同?讨论得出d组实验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而使生成物质量比反应物质量轻。这时笔者又进一步设问这一组实验是否也符合前三组实验同样的反应规律呢?大家能否想办法改造一下装置,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这时同学们再次热情高涨,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还是一致认为:在锥形瓶口套上气球不让气体逸出的方法最简单。于是笔者就让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动手进行实验,同时让他们分析这样做有没有干扰因素?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积极探索与思考,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了相关知识的实质。而这样由学生自己感悟、思考而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记得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渗透探索性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还深刻体会到: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实验方案,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转变思维角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一瓶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以变质:让学生试一试哪些方法能证明铁与铜的金属活动性?让学生提出猜想并设计验证方案探究NaOH溶液中含有的Na+、OH-和H2O分子,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是开放性实验题,学生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并对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实验操作的优缺点和试用条件,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学生设计的方案尽可能让学生去实践,并相互交流,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从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显然,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增强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3.

[2]曹洪昌.化学教学艺术与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于仲秦.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素质提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3(240).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开发区萝岗中学

邮政编码:510095

UtilizingFullyChemistryExperimentsandPromotingStudentsAutonomousLearning

ZhongYinyan

Abstract:Chemistryisanaturalsciencewhichstudiesmatteranditschanginglaws,anditsemergenceandformisbasedonchemistryexperiments.Thispapertalksabouthowtobringstudents’subjectiveroleintofullplayinchemistryteachingandhowtoutilizechemistryexperimentstopromotestudents’autonomouslearning,thusrealizingtheobjectiveofobtainingautonomouslyknowledge.

Keywords:experiments;cooperation;research;pr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