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的“问题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小学高年级的“问题教学”

周红芳

周红芳

摘要:“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高年级的“问题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更难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问题教学;和谐课堂;质疑方法;合作探索;反思

作者简介:周红芳,女,1975年生,中学一级教师,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仪征市骨干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主持人。近年来,有10多篇论文获省、扬州市一、二等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省数学竞赛中获奖,多次参与仪征市统考的命题工作。2006年10月在“仪征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仪征市一等奖。2006年12月在“扬州市万名青年教师大比武决赛”中获扬州市决赛二等奖。

数学教学是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活动。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紧抓“问题教学”不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鼓励并诱导学生多质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努力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目前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却不容乐观。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现在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问题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似乎变得少年老成,沉默寡言。这虽受到年龄特征的制约,但更多是怕提出的问题没价值或太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

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我们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有关。”“真是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激活,问题得以发现。

二、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问

高年级学生在具备了提问意识的前提下,由于学生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通常一开始让学生提问,他们可能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或所提问题琐碎、凌乱,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作为小学生,他们学会提问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反问法、类比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提问探索。对学生各种提问不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握本质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导疑”让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问在关键处,从而真正学会提问。具体做法是:

1.从课题切入

课题常常是每节课的“眼睛”。因此对课题的提问,常常是打开分析、理解新知识的“窗户”。课初,对于一个新课题,教师从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引导学生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再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寻找答案,边看边想,然后着重提出一至两个问题,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再从中收集有思考价值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讲课引用。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由提出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要抓住切入点质疑,才能掌握要领、以旧引新,逐渐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2.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切入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新知识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课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问,才能弄清关系、促进迁移。如在计算方法教学中(多位数的加减、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多位数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这些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猜测中提出问题,从而把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而后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学生已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整数乘法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猜测:(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等。在通过讨论探索得到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在思考中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关键词句切入

在进行概念、法则公式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词义的比较、数学语言变化等方面,抓住总结的“关键处”提问,才能深化认识、悟其规律。如学习分数意义时,提出“为什么要平均分?”在学生明确分数基本性质后,提出“为什么零要除外?”

三、鼓励学生合作探索,让学生乐于释问

小学高年级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能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强了许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智能互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扩大了学生交往的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通过人人参与,动脑思考,互相交流,形成共识,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既增强了责任感,又培养了合作精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思维过程。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能开发才智,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教师根据知识的形成过程,设置一系列问题,创设思维的情景,使学生主动探索。通过主动地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然后交流,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教师要及时引导,抽象概括出定义。运用学生理解了的概念,教师可以出一些选择、填空、判断类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形成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判断能力。通过展示思维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索求知识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让学生继续追问

反思是探究总结经验教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要培养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是新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种因素,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探究隐含着的教学思想,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感受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勇于反思,并且能在探究、反思实践的循环中,不断引发学生有价值的“追问”,让学生尽情享受这幸福的“追问”所带来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凝练和升华。在反思中,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作为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卫民.“问题解决”在数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5).

[2]杨孝斌.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化纤第一小学

邮政编码:211400

“ProblemTeaching”ofHighGradeinPrimarySchool

ZHOUHongfang

Abstract:“Teaching”playsanimportantroleinclassroomteaching.Inhighgradeofprimaryschool,moststudentsdarenotask;theydon’tknowhowtoaskandcan’tsolveproblemsraisedbythem.Therefore,teachersshouldpromotestudentsactivelydiscoverproblems,thinkproblemsandsolveproblems.

Keywords:problemteaching;harmoniousclassroom;questioningmethods;cooperativeinquiry;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