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论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付志刚张光岩易礼海刘建辉

付志刚张光岩易礼海刘建辉

(佳木斯市中医院影像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摘要】目的:分析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采取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接诊的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皆予以MSCT与MRI诊断,总结分析诊断结果。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皆显示20例患者的肝脏均有明显体积增大与大量肝腹水;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出现不均匀强化。结论:肝小静脉闭塞病采取MSCT与MRI诊断各有优势,但若能充分结合二者实施综合诊断,则可明显提高诊断效果,值得借鉴。

【关键词】肝小静脉闭塞病;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047-02

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属于一类在组织学上以肝小静脉非血栓性闭塞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从近几年国内报告来看,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应加强重视。尽早确诊本病,对于采取有效方法处理及提高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肝小静脉闭塞病采取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临床意义,我院实施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20例对象,皆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1月接诊的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主要以上腹剧痛、肝脏压痛、腹胀及伴有恶心呕吐与食欲衰退等症状入院就诊,男12例、女8例;年龄25~78岁,均值51.7±7.9岁。

1.2方法

本组患者皆予以MSCT与MRI诊断,其中MSCT诊断:采用德国西门子双层螺旋CT机,包括常规平扫与增强及延时扫描,参数包括层厚与层间距皆为10mm、电流为250mA、电压为120kV、窗宽为180、窗位为50;检查前应叮嘱患者饮水800ml,予以肘静脉注射80ml碘普罗胺,速率控制在每秒3.5ml;注射后于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50~55s)、延迟期(300s)分别进行扫描,再次设定层间距与层厚皆为1.25mm。MRI诊断:采用飞利浦1.5TMR诊断,T1加权像处理时重复时间1850ns,回波时间则设定为4.2s,同时层厚与层间距分比为8mm、1mm,视野为40c、激励次数为12次、矩阵256×160;轴位快速自旋回波采用T2加权像;动态扫描时采用4dTHRIVE,100层图像。整个检查过程中,告知患者需屏气多次,每次持续时间4-6秒。经肘静脉注射钆喷葡胺20ml,从注射开始,分别在15s、40s、300s予以快速扫描,将扫描图像送到相关工作室进行后图像处理。

1.3HVOD诊断标准

以下3条如符合其中2条便可确诊[2]:1)予以护肝、抗感染及利尿等处理病情好转或痊愈;2)有服用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肝毒性药物史,或者腹部有接受恶性肿瘤化疗史等;3)经肝穿刺活检证实有肝窦淤血等。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

MSCT与MRI诊断结果显示20例患者的肝脏皆有明显体积增大与大量肝腹水现象,其中T2W1显示为高信号,屏幕为“云絮”形状;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花斑状”,动脉期有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则有显著强化。此外,可见肝内动脉与肝门静脉分支受压变细,但肝静脉无显著变化,而下腔静脉则有不同程度受压变化。

2.2影像学诊断结果

本次研究20例患者皆经MSCT及MRI确诊,而且病理学也进一步证实了两种检查结果,确诊率皆为100%,可见MSCT与MRI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3.讨论

肝小静脉闭塞病指的是肝小叶静脉与肝小静脉支内皮肿胀与纤维化,引发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等,进而导致肝细胞萎缩与弥漫性肝纤维化等,临床多以疼痛、肝脏肿大与腹水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于临床比较少见的疾病,也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新型病种,诊断难度较大,尤其是初始阶段仅仅依靠X线片等诊断,漏诊或误诊率极高,使得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3]。随着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20例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进行研究,皆予以MSCT与MRI诊断,结果显示20例患者皆经MRI与MSCT确诊,确诊率皆为100%,同时与病理诊断结果完全一致。诊断结果显示皆有明显体积增大与肝腹水现象,而且T2W1表现为片状高信号,屏幕上则显示为“云絮”状,主要因为肝脏细胞受损后引发细胞膜NA-K无法正常转运,同时本病患者患者相较于正常人而言,其肝实质增强更为明显,从而引发花斑状影像。此外,本次研究中有部分患者合并门静脉间隙水肿,MSCT诊断显示为晕环征或双轨征,而MRI诊断显示T2W1为条状高信号,可能和肝细胞肿胀引发淋巴回流受阻等所致。

总的来说,MSCT与MRI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其中MSCT诊断的优势主要在于,CT平扫,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密度相近,使得CT图像密度差不大,使得诊断难度较大,但人为注入造影剂后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对其吸收不同,从而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大大提高病变定位、定性及确诊率。MSCT突破传统CT局限,球管与探测器不受限,扫描床可同步匀速进行[4]。MRI诊断则属于近几年逐渐广泛开展起来的检查方式,效果十分明显,可清晰显示血流情况,以及病变情况,同时可显示肝静脉情况。临床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时,若能充分结合MSCT与MRI诊断,则可显著提高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肝小静脉闭塞病采取MSCT与MRI诊断各有优势,但若能充分结合二者实施综合诊断,则可明显提高诊断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尹丰.论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诊断意义[J].医学信息,2013,26(4):219-220.

[2]侯献忠.肝小静脉闭塞病影像学诊断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32):124-125.

[3]裴贻刚,胡道予,沈亚琪等.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肝小静脉闭塞病的诊断价值[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2):150-152.

[4]应世红,徐晓俊,张敏鸣等.肝窦阻塞综合征的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9):1302-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