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某区县企业管理人员体重控制知信行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成都市某区县企业管理人员体重控制知信行调查研究

卢清平张栗苟勇潘艳红何光琼须问柳

卢清平张栗苟勇潘艳红何光琼须问柳

(成都市龙泉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目的了解企业管理人员的体重控制知信行与肥胖的关联,为制定相应肥胖防治措施提供帮助。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的方式对成都市某区县企业管理人员体重情况测量及肥胖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339名调查对象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了26.5%和5.0%,年龄越大超重/肥胖率越高,同时,107名超重/肥胖调查对象中,仅有53.3%的人对自己体重情况有较准确的认识,而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是超重后普遍采取的措施。结论成都市某区县企业管理人员超重/肥胖率情况不容忽视,且对超重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体重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体重控制超重肥胖企业管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105-03

TheKAPStudyofWeightControlwithEnterprisemanagementpersonnelinadistrictofChengDu

LUQing-ping,ZHANGLi,GOUYong,etal.

LongquanyiDistrict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nention,

longquanyi,610100,chengducity,Sichuan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connectionofweightcontrolKAPandObesitywithenterprisemanagementpersonnel,andoffersomehelptomakingeffectivecontrolmeasureswithobesity.MethodsSurveysweremadebymeansofquestionnairesandon-sitemeasurement.ResultsThereare26.5%overweightand5%obesityin339respondents.Andin107overweight/obesity,only53.3%canrecognizetheirbodyweightcorrectly.ConclusionThesituationofoverweight/obesityinenterprisemanagementpersonnelarehardtoignore.Andtheworkofoverweight/obesitycontrolhasalongwaytogo.

【Keywords】weightcontroloverweightobesityenterprisemanagementpersonnel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超重/肥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与肥胖相关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一系列慢性病发生率也随之上升[1,2]。因此WHO已经将“超重”列入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3]。肥胖不但限制着人们的行动,而且还与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与之相对的是国民对超重、肥胖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本次对成都市某区县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此项调查,旨在了解企业管理人员的体重控制知信行与肥胖的关联,为制定相应肥胖防治措施提供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四川省成都市某区县18~45岁企业单位管理人员。选取成都市某区县两家大型企业单位340名管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73人,女性167人。共回收339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男性172人(50.7%),平均年龄34.6岁;女性167人(49.3%),平均年龄35.1岁。

1.2调查时间2012年6、7月

1.3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某区县2家企业单位共340名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4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由调查对象自填完成。调查问卷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制的“中国城市职业人群体重控制知信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②对体重控制的认知;③对体重控制的态度;④体重控制相关行为。

1.5现场测量按照体格测量的标准方法,采用经过校验的测量设备,对调查对象身高、体重、腰围进行测量。研究对象体重情况以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为本次调查肥胖分型标准参数。BMI在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

1.6资料统计采用EXCEL进行资料录入,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企业管理人员体重情况

在对339名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BMI计算后发现,调查对象中超重/肥胖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31.6%,其中男性超重/肥胖人数明显较女性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女性BMI过低的人数达到了23人,远高于男性的5人,这可能与职业女性更加注重自身形象有关。(表1)

表1不同性别企业管理人员体重情况

2.2不同年龄组体重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对象年龄为18~45周岁,由调查结果可见,企业管理人员年龄多在30~40岁区间,占总人数的50.4%。同时,本年龄段体重指数正常人数也最多,占所有调查对象正常人数的51.5%。所有调查对象中,超重/肥胖人数均集中在30~40岁及40岁以上人群中,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率达到了52.1%。此外,调查结果也显示,年龄越大,超重/肥胖人数的比重越高。(表2)

表2不同年龄组体重情况

2.3文化程度对体重情况的影响

结果显示,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管理人员,因此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数很少,多数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而超重/肥胖的人员却主要集中在高中、中专这一文化程度中,这可能与文化程度低的管理者多为现场从事体力劳动者,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大专及以上虽然从事体力活动较少,但更注重合理膳食及相关保健。(表3)

表3文化程度对体重情况的影响

2.4超重/肥胖者自我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本次测量的107名超重/肥胖研究对象中,仅有53.3%的人对自己体重情况有较准确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肥胖者中有5人认为自己体重正常,超重者中有4人认为自己体重偏轻。这说明,在企业管理者这一人群中对超重/肥胖相关知识了解任有很大的不足,这也为我们健康教育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表4超重及肥胖者自我认知情况

2.5调查对象对肥胖是否是病的认识

由表5可见,调查对象中,大部分人都能够认识到肥胖是一种病。且不同体重情况人群对肥胖是病的认识基本一致(P>0.05),结合表4,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于肥胖的危害较为清楚,但对自己是否超重/肥胖认知不足,提示通过健康教育是能够让调查对象实施体重控制活动。

表5不同体重情况的人对肥胖是否是病的态度

2.6体重增加时调查对象采取的措施情况

由表6可见,调查对象对于体重增加后的采取措施基本一致,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

表6体重增加时采取的措施情况统计(人次)

3讨论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肥胖症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到1997年则正式将肥胖列为一种疾病[3]。在大部分发达国家,肥胖率都一直居高不下。然而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超重/肥胖现象日趋严重。从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到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资料发现,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4]。因此,本次研究主要目的就在于了解企业管理人群体质指数(BMI)、腰围等相关数据,及其对体重控制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为今后开展体重控制相关干预提供依据。

339名企业管理人员中,超重率达到了26.5%,肥胖率为5.0%,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我国成人超重率22.8%,肥胖率7.1%比较基本一致。但本次调查中男性超重/肥胖人数较女性明显更多,这又与2002年调查数据相悖,原因可能在于本次调查中女性平均年龄仅为35.1岁,40对以上的女性所占比例较低,与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年龄构成有差异,从而导致本次调查女性超重/肥胖比例较低。

同时,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年龄越大,超重/肥胖率就越高,这可能与年龄较大者运动量较少有关,这与颜丹红等[5]的研究相一致,超重/肥胖与锻炼情况呈明显负相关。有研究显示,城市人群中,文化程度也是超重/肥胖发生的一个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中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6,7],但本次调查中,初中文化水平调查对象超重/肥胖率较高中,大专文化程度的明显更低,结合调查对象的职业,可以推论,企业管理人员中文化程度较低的多为现场从事体力劳动者。此外,调查还显示,大多数研究对象都能明确肥胖是一种病。然而,却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自身是否超重认识不清,甚至在调查对象中,BMI指数为肥胖者中有5人认为自己体重正常,超重者中有4人认为自己体重偏轻。这说明,在企业管理者这一人群中对超重/肥胖相关知识了解任有很大的不足。这也为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

目前研究认为,保持正常体重的关键是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的动态平衡,超重/肥胖的产生则是能量失衡的一种表现[8,9]。因此,饮食和运动是除外遗传因素之外,影响体重的两大因素。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于体重增加后应该采取的措施选择是正确的,但是,能否科学合理的控制饮食及加强运动则需要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指导及宣传。

参考文献

[1]AllisonDB,FaithMS,HeoM,etal.Meta-analysisoftheeffectofexdudingearlydeathsontheestimatedrelationshipbetweenBodymassindexandmortality[J].ObesRes,1999,7(7):342-354.

[2]MackayJ,MensahGA,MendisS,etal.Theatlasofheartdiseaseandstroke[J].Geneva:WHO.2004,5-6.

[3]WHO/NUT/NCD.Obesity:PreventingandManagingtheGlobalEpidemic,ReportofaWHOConsultationonObesity[J].Geneva:WHO,1997.

[4]马冠生,李艳平,武阳丰.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11-315.

[5]颜丹红,彭竹漪,杨万松,等.长沙市成年人群中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330-331.

[6]朱艳文,马金妹,张军,等.城市社区超重/肥胖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121-122.

[7]雷宇春,白耀华.肥胖症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医学,2004,6(7):109-111.

[8]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70.

[9]张舒凤,马维娅,李正军.肥胖的危险因素与相关疾病关系的探讨[J].武警医学,2005,16(3):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