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综述

张飞永

张飞永(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疗保险管理中心030053)

【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合理使用方法。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多种脏器和某些组织均有不良影响。结论通过加强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氟喹诺酮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019-02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菌药物,也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1]。但由于这类药物近年来大量的应用使得药物不良反应日益突出,在治愈和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给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就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使用做一综述,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认识进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1氟喹诺酮类药物及临床应用状况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NS或FQS)药物属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在喹诺酮萘啶环的6位引入了氟原子,7位上都连有哌嗪环,所以统称氟喹诺酮类,是一系列新型氟取代的喹诺酮类衍生物。该类药物的抗菌谱明显比第1代和第2代扩大,抗菌活性也显著增强,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某些厌氧菌和支原体等均有效,特别是对绿脓杆菌效果好,几乎适用于临床常见的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2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2.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味觉改变及其他胃肠道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发生率为3%~17%。各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胃肠道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

2.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是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二种常见的副作用,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0.9%~11%,常见症状有焦虑、坐立不安、神经过分紧张、失眠、欣快、恶梦、幻觉、精神失常及癫痫。另外,有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还可使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加重[2]。

2.3皮肤反应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皮肤反应发生率为0.4%~2.2%,较β-内酰胺类及磺胺类药物少见。以光敏感性反应最受关注,轻者于暴露后出现红斑,重者有皮疹表现。这种光敏感性反应具有结构相关性,在8位有氯原子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克林沙星)更容易发生光敏感性,8位由甲氧基取代的药物(如莫西沙星)则不产生光敏感性反应。药物热比较少见,环丙沙星及曲伐沙星是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最常引起药物热的两种。

2.4心血管系统反应

2.4.1血糖异常: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致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紊乱。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的报告多于其它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禁用于糖尿病患者。高危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3]。

2.4.2心脏毒性早期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司帕沙星因发生心毒性副作用高,已有人认为不宜再用于临床。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也可引起轻度Q-T间期延长,这与药物阻滞心肌细胞钾通道有关。临床上已有冠心病伴低血钾、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使用洋地黄或安装起搏器的患者使用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或加替沙星后诱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报告。

2.4.3低血压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过敏性/过敏样反应少见,临床表现为严重低血压、气喘、发痒、呼吸及心跳加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环丙沙星引起者已超过33例,欧洲报告由氧氟沙星引起者15例,最近也有由莫西沙星及氧氟沙星引起的报告。曲伐沙星引起的低血压持续时间长(12~24h),需要补充液体及升压药维持血压,直至药物被代谢及排泄为止。

2.4.4静脉炎静脉炎是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一种局部副作用,由于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所致,临床上呈局部发红及灼热感。经研究表明表明高浓度氟喹诺酮类药物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但能耐受低浓度药物,故使用时应缓慢地经大静脉滴注低浓度药物。

2.5肝肾损害

个别报道诺氟沙星引起黄疸、胆瘀型肝炎,停药后给予地塞米松激素疗法黄疸消退,有报道肝损害与剂量有关,剂量<0.9g/d者发生率为0.95%,>1.2g/d者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上升高至5.2%,并随疗程延长而损害加重一般于10d左右出现,对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升高,也可发生间质肾炎或出现少尿、蛋白尿、血尿等。肝肾功能异常多发生于用药后的2~3d,停药后1周内逐渐恢复正常[4]。最近国外报告1例肺癌患者,因其伴尿路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3d后,患者下肢及躯干出现紫癜、皮疹、尿量减少、血肌酐和尿素氮分别为115umol/L和18umol/L疑为左氧氟沙星引起[5]。

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讨论

首先应遵守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原则: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宜大剂量长疗程,尽量采用短期疗法。肝肾功能的变化在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应用时应经常注意,避免药物蓄积中毒,医师应对患者使用最小有效剂量达到合理的治疗效果。由于类药物易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软骨损害和骨骼关节,故婴幼儿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医生还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出现理化性质改变,如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缓释片合用,前者能抑制茶碱代谢,使茶碱血浓度升高,易导致茶碱中毒;这类药物与碳酸氢钠合用,后者能影响前者的吸收,且前者在碱性尿中易析出结晶,因此,二者要分开服用,且不能过度碱化尿液;另有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血液学反应,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液学改变。总之,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判断能力,进而加大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是今后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1-94.

[2]邓敏,胡芳,王云甫,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重症肌无力影响研究.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1):4-8

[3]雷波,常用氟喹诺酮药谁最安全[N]健康报,2006-5-1

[4]聂青和,张开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中级医刊,1993,28(5):45.

[5]邹卫.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1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