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多发性硬化的CT与MRI诊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颅脑多发性硬化的CT与MRI诊断研究

梁廷刚

梁廷刚

(广元市利州区中医医院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目的:对颅脑多发性硬化的CT与MRI诊断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法,对其CT与MRI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以对比其在患者病症诊断的价值作用。结果:32例患者中,CT诊断患者病症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7.5%,28MRI诊断符合率为96.9%,两者对比差异突出,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MRI在颅脑多发性硬化诊断中,准确率更高,诊断价值意义更为突出。

【关键词】颅脑多发性硬化;CT诊断;MRI诊断;价值作用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9-0042-02

临床中,颅脑多发性硬化作为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T于MRI诊断作为两种常见方式,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1]。下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经临床诊断确认为颅脑多发性硬化病症患者,对其CT与MRI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总结,以供参考。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2例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认为颅脑多发性硬化。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在19岁至47岁之间,平均为(35.8±5.4)岁,发病时间在4个月至8年之间不等,平均为(2.1±1.2)年。患者临床主要以视觉、运动以及感觉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主。

1.2方法

所有患者临床中均进行CT与MRI扫描检查,其中,CT检查仪器为GEProsppedfⅡ双排螺旋CT扫描仪,以横断面扫描为主,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mm;MRI检查使用仪器为GEExcite1.5T超导磁共振仪,扫描检查层厚设置为8mm,层间距设置为2mm,分别对患者进行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扫描检查,结合扫描情况,必要时进行增强扫描,以根据扫描检查结果进行患者病症诊断确认。

1.3检查诊断标准

CT检查以病灶主要位于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域以及小脑、颞叶、基底节区等部位为主,其中以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为病灶集中区域,该区域病灶体积较小且密度低,以串珠状和结节状为主;MRI检查以侧脑室周围、脑干、顶叶、额叶以及颞叶、枕叶、基底节区、小脑半球等部位为病灶集中区,且病灶直径在3mm至5cm不等,主要以点状、椭圆形、类似圆形或斑点状、斑片状等形状为主。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临床诊断显示,32例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于侧脑室脑白质区,7例患者发生于额叶,11例患者病灶位于颞叶,5例患者发生于基底节区,7例患者发生于小脑,3例患者发生于枕叶,4例患者发生于脑干。其中,CT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87.5%,28MRI诊断符合率为96.9%,两者对比差异突出,P<0.05,具有统计意义。如下表所示,为CT与MRI诊断结果对比。

3.讨论

临床中,颅脑多发性硬化作为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症表现较为多样,且主要以青壮年为患者群体,女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男性患者[2],由于当前临床对颅脑多发性硬化病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对其诊断方式研究,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

CT与MRI诊断作为颅脑多发性硬化病症检查诊断常用的两种方式,在临床诊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CT扫描显示,患者病灶部位多以一处或多处结片状低密度表现为主,其中以脑室前后角以及三角区域为病灶集中发生区域。病灶密度以及形状和患者病理变化过程存在很大的关系[3],其中,急性发作患者,病灶部位以局部水肿、血管充血以及病灶周围炎性反应等变化为主,因此,病灶变化多呈现出模糊不清状态,且以轻度占位效益为主;而在增强时期,扫描检查中病灶呈现环状或斑片状;修复期由于炎性变化减轻以及局部血脑屏障修复变化,CT检查中病灶边缘呈清晰化,且占位效应消失,而病症发生时间较长患者,其CT扫描检查结果中,病灶变化呈现多样性。而MRI检查中,急性发作期患者病灶呈现轻度占位效应,而慢性发作患者检查中无占位效应,且患者病灶发生部位还可能为胼胝体,此外,脑室间以及小脑、脑干、丘脑、基底节区等均可能为病灶发生区,患者病灶部位早期以均匀斑片状或结节状表现为主,之后为环状,随着病灶修复变化逐渐消失。上文中,对32例患者的CT与MRI诊断显示,MRI诊断符合率更高,诊断价值更突出。

总之,MRI在颅脑多发性硬化诊断中,准确率更高,诊断价值意义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胡智斌,姚海泉,张鹏.颅脑多发性硬化的低场MRI及临床表现[J].罕少疾病杂志,2010,17(5):12-14.

[2]邓乾,花正良,徐德楚.12例颅脑多发性硬化的CT平扫表现分析[J].贵州医药,2013,37(5):455-457.

[3]袁蕾蕾.MR氢质子波谱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初步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4):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