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检查并滞留胃内8例的护理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胶囊内镜检查并滞留胃内8例的护理配合

钟巧玲陆小凡

钟巧玲陆小凡(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广西贵港537100)

【关键词】胶囊内镜滞留并发症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211-01

胶囊内镜主要适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胶囊内镜电池的工作时间为6~8h,假如胶囊内镜在胃内停留时间过久,势必会影响到小肠的检查[1]。我院从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采用OMOM胶囊内镜共检查患者127例,有8例发生胶囊滞留在胃内不能自行到达小肠,时间1~3h。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小肠的检查,经患者同意,我们在胃镜下辅助应用圈套器推送胶囊内镜至十二指肠降部,8例患者均完成了对全部小肠的检查。在整个过程中,医护的配合密不可分,并总结了一些护理配合经验,现将相关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其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37~58岁,均以消化道出血及贫血就诊。胶囊内镜检查前均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而未能明确病因,无肠道梗阻、狭窄及瘘管等临床表现及消化道运动障碍。

1.2方法当患者把胶囊吞服到胃内后在电脑上观察胶囊在胃内的运行,当发现胶囊一直无法通过幽门时,我们会嘱患者多活动,爬楼梯或更换体位等方法借助胶囊内镜的重力作用,促使其通过胃窦、幽门进入小肠,经过上述的努力,如果一个多小时后胶囊仍未能通过幽门,我们即在胃镜下辅助应用圈套器推送胶囊内镜至十二指肠降部,使胶囊内镜检查顺利完成。

1.3结果8例患者的胶囊内镜均顺利通过小肠到达大肠排出体外,全程耗时13~49h,检查结果小肠炎症2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小肠肿瘤1例,钩虫病1例,正常4例。

2术中配合及指导

3.1心理安慰及检查指导当发现胶囊内镜一直在患者的胃内而无法通过幽门到达小肠时,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使其保持安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胶囊的运行方向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并使用各种方法使胶囊顺利通过幽门到达小肠。首先嘱患者多走动,爬2~3层楼的楼梯,约10分钟后再观察胶囊的运动,如果胶囊仍无法通过幽门嘱患者运动、上下跳动、更换体位等各种方法观察胶囊是否能通过幽门,30分钟后仍无法通过即行在胃镜下辅助应用圈套器推送胶囊内镜至十二指肠降以让胶囊内镜检查顺利进行。

3.2术中配合

嘱患者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ml,以麻醉咽喉部,且该药能去除胃肠道内泡沫,以利视野清晰。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胃镜插入过程中,嘱病人用鼻孔做深呼吸,并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恐惧。为避免胶囊再次滞留,在静脉麻醉下,用圈套器抓住胶囊,随胃镜进入胃内,直接将胶囊送入十二指肠降段。送胶囊内镜前要选用合适的圈套器,且动作轻柔,确定合适的方向套取胶囊内镜,术者与助手要配合默契,调整胶囊内镜的位置,使圈套器的线圈套在胶囊内镜的中间,送镜时动作轻柔,随幽门收缩舒张缓慢的将胶囊内镜送入十二指肠。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胸痛、腹痛、呼吸困难、出血等异常症状,及时就诊。告知患者异物取出后短时间内仍会有异物感,应避免用力咳嗽;术后2小时内禁食,之后可进食干粮,如馒头、蛋糕等水分少的食物。

4讨论

胶囊内镜检查技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主要为小肠出血)、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腹胀,包括克罗恩病,小肠肿瘤,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症状的检查,胶囊内镜的问世,使小肠不再是内镜检查的盲区,解决了多年以来人们对小肠疾病诊断方面的难题,现已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首选方法[2]。但OMOM胶囊内镜目前尚存在有待改进之处,进口胶囊内镜亦有停留于胃腔三天的报道[3]。尽管胶囊内镜是非侵入性的检查,但消化道解剖的结构会影响胶囊内镜的排出,特别是小肠通畅度出现异常或胃幽门狭窄等,就由可能出现胶囊内镜排出障碍,或排出延迟,并由可能引发相关的并发症。因此,为了使胶囊内镜检查顺利完成,术前认真评估病人的肠道准备是否充分,检查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一旦出现胶囊内镜滞留,首先采用胃镜将胶囊内镜送入十二指肠,然后实行实时监控。在推送胶囊内镜过程中医护要密切配合,护士要熟练掌握各种内镜附件特别是圈套器的使用方法及医护的配合技巧,同时,要了解胶囊内镜检查的禁忌症,如胃肠道梗阻、狭窄或瘘管;患者体内有心脏起搏器或植入有其它电子医学仪器;孕产妇;吞咽困难;其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病症等,在检查前一定要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其认识到检查的风险,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罗军,罗细章.胶囊内镜滞留肠道2例1005-6947(2010)12-1310-01

[2]袁胜春胶囊内镜检查并发胶囊滞留3例分析1005-2194(2009)S1-0138-01

[3]史芸,钟慧闽.经胃镜置入胶囊内镜检查胶囊滞留胃内3天1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0):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