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1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

朱伟玲

广西博白县英桥镇新圩村小学537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主动参与培养观念

教育规律往往是比较客观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县新课改也轰轰烈烈地进行,本人根据课改要求及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先进的教学改革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要得到新的观念,必须得舍弃旧的观念。课改为什么这么慢呢?就是有一部分教师舍不得放弃旧的教学理念,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不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就得用现在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要进行新课改,教师的教育观念一定要跟上来,才能把新课改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转变学生的观念

《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原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读书”“做练习”“考试”等,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而课改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在课堂上以前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现在是学生探究知识产生问题,然后讨论解决问题。原来教师掌控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现在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转变家长的观念

现在许多家长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成重点,他们认为只有成绩高,才能考到好的大学,以后才会有出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就有可能断绝学生的经济支柱,让学生别再念书、停学了事。因此转变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支持,对提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三迁”的故事不是很好的例子吗?教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思想,使家长能够向子女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的优点。只要家长看到学生有某个方面的可塑性,就会积极帮助学生选择何种受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的特长的方面受到不同形式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是对现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转变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课改后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传统教育是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教师传道学生接受的一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而新课程理念是要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敢于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确立全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样教,学生就去怎么学,这种教学观严重落后,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发挥。实际上,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求适应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师,要树立旨在构建学生主体性的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要把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认真解决好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过程和教学实际效果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弊端,而应该把书本当成培养能力的载体,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无论“课程”是新还是旧,只要我们的教法是常变常新的,只要我们的思想是创新的,我们就能真正把课程教“新”!只有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学生是未来的希望,祖国的花朵,是开拓未来的先锋和主力,而培养这些生力军和主力的就是教师和管理教育的教育部门。教育的发展,前方是漫漫长路,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前方的路上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困惑,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方法和出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找。要对未来负责,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今后要走的每一步,让我们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潘晔《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程标准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